我于是和其他十五位學生向張炳文學太極,他非常重視基本功,光是馬步就蹲得比我以前學的難上十倍,日久大腿變粗一倍,然后回復正常,腿力驚人;張炳文說要變粗三次才成,女生全被嚇跑。所有功架動作都苦不堪言,因為要松開關節,ABC后只剩二人。后來和張炳文練推手時更苦,被推到無路可退就會抗,他就說不要抗;于是不抗,他又說不要不抗;就這樣被他反復制住在jixian邊緣磨練。磨練出啿?磨練出“有余”。王子和因為比鄭曼青“有余”,有轉圜余地而能游刃有余,所以一招倒攆猴就把鄭曼青制住。
多年來我在研究各種系統動力學電腦模擬模型時也發現,許多企業如果能保持資源(諸如金錢、設備、存貨、人力、時間、空間等)有余--留有一個緩沖的余地,在遇到突如其來的沖擊時,就能游刃有余地存活下來。否則,極有可能陷入困境,甚至快速崩解。因為長期而言這對企業存亡至關重要,所以企業必須策略性地保持“有余的資源”,1992年開始我在演講中和擔任企業顧問時經常強調“策略性有余”(strategic residual)這個觀念的重要性,1994年我在蘇格蘭舉行的guoji系統動力學研討會中介紹這個觀念,很受重視。
但我發現企業界并未真正重視這個觀念,為什么會這樣?主要還是心智模式(mental model) 的問題:企業認為要講求效率,所以任何閑置資金、閑置設備、閑置人力、閑置時間、閑置空間就是沒有效率,是一種浪費。全面講求效率會使整個系統處在一種很“緊密”的狀態,在正常范圍內當然表現良好。但問題就出在這?,若百分之九十九都是在正常范圍內,但只要有百分之一的異常環境沖擊,這種已無緩沖的余地的企業極可能陷入存亡困境。其實“策略性有余”和效率并不沖突,而是在講求效率的同時,要“策略性”地預留一些資源以在突如其來的沖擊時游刃有余。
新時代的創新管理思維研討會上,楊碩英教授與AVEDA朱平先生(左)。(李世珍提供)
日本ABC受敬重的企業家,京都陶磁的創辦人稻盛和夫,曾把一千五百億日圓放著不動,就財務管理而言,這么大筆閑置資金放著不動,實在是太浪費了,但他非常堅持。隨后日本遭遇經濟不景氣、金融風暴、泡沫經濟等沖擊時,京都陶磁不但安然無恙,稻盛和夫還由一千五百億日圓中拿出了五百億日圓創立了KDDI,目前已成為日本ABC的通訊公司之一。這時才有人佩服稻盛和夫的智慧與遠見。后來有人向他請教,想了解他為什么會想到這樣做,稻盛和夫指出他在剛創業時,曾去聽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的演講,松下曾講“積存之道”,也就是資源要有預留積存。在演講中有人問松下“目前經營困難,無有積存,怎么辦?”松下回答:“我不知道你要怎么樣產生積存,但我的經驗告訴我預留積存是極其重要的。天總是會下雨的,事先要準備好傘。經濟總是會有危機出現,我們必須事先做好準備?!?p>我常建議經營企業一定要有“策略性有余”,也曾有企業會聽從我的建議,某企業集團就曾存了五億元做為“策略性有余”,但沒想到后來他們看到一樁很吸引人的投資機會,還經過磚家們的審慎評估ABC安全,就把這五億元投資了。沒想到不久大環境起了變化,導致該集團資金周轉不靈,雖然只是三千多萬元現金的短缺,但銀行抽它銀根,導致惡性循環,整個集團元氣大傷,后悔不已。
我發現真正的問題不在于怎么樣產生積存,而在于當我們有了積存之時,是拿來做為“策略性有余”呢?還是又拿去投資?我想以追求效率為重的企業一定會拿去投資的,不能“空在那?”,多浪費,必須物盡其用!這就是ABC典型的欠缺所謂的策略性思考。
目前不少企業不僅不“積存”,而以長期“積欠”為常態--借貸資金,操作財務杠桿,而使系統運作處于極度緊繃狀態,運氣好在順境中或能OK,但運氣不好就會碰上那百分之一致命的異常環境沖擊,一旦引爆惡性循環的蝴蝶效應,只有倒閉一途。經營企業怎么可以靠碰運氣?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