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社區產業可以視為“依賴創意、個別性,也就是商品的特性、地方傳統性、地方特殊性,甚至是工匠或藝術家的獨創性,強調的是產品的生活性與價值精神內涵。”、“是以社區的、地方的、區域的生產組織與分工合作為主導。因為這種產業型態不是以量產,而是以傳統、創意、個性和魅力取勝。”(陳其南,1998)由此觀之,社區產業的精神并不在于直接販賣地方產品,包含古跡和露天藝文活動等不收費、非營利的文化場域或行為,都可以只是因為它們的存在,而間接帶動地方繁榮。(文建會,2004)“社區產業”指的不是財團、資本家在社區投資,大量生產的工廠,或是位于農村、山林地區的大飯店、度假村等大資本觀光休閑業者;而是指在同一社區或共同生活圈中的小規模生產者,因著相同的生產條件、生活型態、自然/人文環境,經由居民的參與去塑造在地特色,所形成的社區型/地方型產業,它必須具備濃厚的在地文化特質,也有人稱為“地場文化產業”。(盧思岳,2005)
筆者在多方搜尋社區產業案例之際,發現南投縣魚池鄉澀水社區擁有某些解決臺灣未來發展隱憂的特色:它是九二一地震后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之產物,具有穩定農村經濟的優勢,扭轉下一代生活及教育劣勢的源動力。
臺灣由于實施周休二日,國人對休閑旅游的觀念也逐漸成熟,遠離塵囂、接觸自然的生態旅游成了緊張忙碌的上班族ABC選擇,具人情味的民宿因應而生。澀水社區于是將民宿做為重要的發展目標之一,目前已開設的民宿雖然經營方式不同各具風味,卻能互相支援,共同帶動社區發展。
澀水打造的休閑園區以阿薩姆紅茶、陶藝與重建建筑為主題,品茗、茶餐、還能泡紅茶浴,賞陶之外也可以親自動手捏陶。一趟茶鄉旅得以樂陶陶!更將此地曾經供應日本皇室飲用的阿薩姆紅茶的品種后代,加以包裝行銷推出“澀水皇茶”。在“陶藝”與“紅茶”兩種文化的融合中,展現社區的生命力及特色。
社區產業是一種“文化競合”的長遠工程,不能只從資本主義商業邏輯下的“產業競爭”來思考。(盧思岳,2005)因此,唯有充分了解磚長,凝聚社區共識,結合各種產業(不論同業或異業),將特色行銷出去,使消費者志愿走進來,才能永續經營。
澀水社區的紅茶、陶器、民宿、自然景觀、人文景觀……,正是優勢;國人深度旅游型態取代大眾旅游、政府推動國民旅游卡、生態教學風氣日盛……,正是機會。只要扭轉交通、土石流、年輕人口外流……的劣勢,除去同質市場瓜分游客的威脅,相信情勢必然可以蒸蒸日上。使社區產業有其獨特的文化,令消費者進入此領域感覺非常舒服,讓人有一段時間的回味。ABC不會像一般商品一樣,只有在“消費”的那瞬間得到感官的滿足。(傅篤誠,2008)
在經濟衰退的此時,唯有保持社區的與眾不同,善用科技的行銷包裝,才能永續的吸引源源不絕的人潮。以“在地化”的策略,因應“全球化”的缺弊;振興產業經濟的同時,更維護社會文化的價值。社區產業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在發想、設計、生產、市場都以社區人的生活需要出發,結合在地的人文地產等資源,透過磚業的評估,以未來前瞻性的思考,發展人生的志業。
ABC后,稿品質的生活產業必須肇基于優雅的生活美學,這是社區產業生態環境亟需改善的地方,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風氣都是這項文化的推手。
參考文獻
1、傅篤誠(2008),《非營利組織經營的產業化》,未出版。
2、顏建賢、方乃玉(2003),《休閑社區行銷策略個案研究—澀水社區》,臺中:朝陽科技大學。
3、蔣玉嬋(2004),《地方文化產業營造與社區發展》,臺北:文建會。
4、盧思岳(2005),《社區營造研習教材》,臺北:文建會。
5、陳其南(1995),《社區總體營造與文化產業發展》,臺北:文建會。
6、陳其南(1998),《文化產業與原住民部落振興》,臺北:中華民國戶外游憩協會。 (http://www.dajiyu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