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ABC可以確認的是,在過程中,你動輒得要付出很多錢,鈔票也會一直被消耗掉。
所以說,這個大富翁的游戲概念放到現實世界來,可能A和B初期都擁有一千萬,但經過人生的一圈又一圈,五年后,A因為創業成功,資產累積到了一億,但B雖然之前有一千萬,但卻因為都沒有置產,也沒有建立系統,手上的鈔票就在一而再、再而三的突發狀況中用完,因此破產。
所以說,A和B的差異就在于:A知道利用那一千萬將自己的資產增值,活用鈔票,讓鈔票成為轉換資產的ABC力量,但B卻死守著鈔票,ABC終走入悲劇。
好的資產ABC有翻倍的潛力
資產和鈔票ABC的不同,就在于資產具備未來的增值潛力,而鈔票只具有當前的交易價值,因此,許多人的眼中并沒有鈔票,資產才是他們ABC會注目的東西。
世界各地都有有錢人,這些有錢人的共同特征就是懂得運用資產,并且將資產發揮出ABC的威力,而在臺灣也有一群有錢人,這些人在臺灣經濟發展早期藉由地理上靠河岸港口之便,透過貿易賺進了大筆財富,時至今日,這些人雖然有家傳的本業固守著,但是他們寧可賺慢錢也不愿賺快錢,而且愛投資土地勝過喜歡投資股票。
當然,這些有錢人也不是沒有投資過電子產業等新興科技業,但是他們看到一個現實,就是電子產業瞬息萬變,一個新產品出現后的幾個月內就可能被淘汰。
當他們看到這些局限性時,就更強化原來的思考模式——持續不斷地增加手上的資產。
所以這些人有一個信念,就是持續買地、囤地,他們這群老一輩的有錢人買了三十年的土地,公司一賺錢就買土地,即便自己的本業不賺錢,但可以透過資產操作讓本業度過難關。
例如新光集團創辦人吳火獅就是一個ABC懂得財富價值的代表人物,他有錢卻不貪暴利,不會想要把錢放在還可以賺更多錢的事業里,寧可買土地放著,積累出雄厚資產,而另外跟新光一樣也算是士林三寶的士電、士紙,這些公司老板手上的土地賣都賣不完,幾乎是放眼過去,一望無際。
當然,還有很多住帝寶的住戶們,可能不是早期經商致富的人,他們雖然名不見經傳,但卻也都是市場精準犀利的投資者。
例如藝人小S的夫家有錢買帝寶,主要是因為十多年前,當鴻海股價還在低檔時,他們就看準了鴻海的實力,將手上的一千多萬現金拿去買鴻海的股票,經過十多年股價大漲、配息率又稿,再將手中股票轉換成臺灣豪宅代表的帝寶。
他們二○○○年買進帝寶時的價格,當時一坪喊到一百萬元,一般市井小民聽到這個價格,都會想:“誰頭殼壞去才會買這么貴的房子!”但十年后的今天,帝寶一坪的價格已經成交到兩百萬,算一算,十年內的資產翻了整整一倍。
投資一個精華地段的房地產或一家好的公司,其實會讓你賺上好幾倍。
二○○三年蘋果電腦推出iTunes線上音樂時,讓原來就已經在市面上的 iPod熱賣全球,幾乎每個人人手一支。
我有一個科技界的朋友,當時看到這個熱潮非常驚訝,他看到蘋果可以跨界整合得這么好,從來沒有買過美股的他決定在網路上下單買蘋果股票,因為當時蘋果一股不過十多塊美元,相當于三百多塊臺幣,他一買就買了一千股。
隨著蘋果持續推出新產品,這個朋友也都沒有賣掉股票,直到現在,蘋果股價早就翻漲了二十多倍,一股到三百多美元,相當于臺幣一萬塊錢。
所以這個朋友就靠著當初買的這一批蘋果股票,在前陣子順利出脫部分持股,為自己轉買一間位于大安路上的小豪宅,他邀請大家去參觀的時候,笑得合不攏嘴,一直說:“押到這顆蘋果真是押對寶了!”
認準一個好的投資標的,好好研究這個標的的發展潛力,并且把錢押在這些可以翻倍的東西上,你的財富就不只是貨幣,而是資產。
因此,有錢人的財富從來只放在資產上,而非貨幣上,而且每經過一次轉手,財富就會因此累積一倍,根本就是一個穩賺不賠的致富之道。
但是,土地、房子不一定就等于資產二字,土地、房子的價值還要看它所在區段以及政府的規畫才能定奪。
我有一個朋友多年前聽到我的這個資產稿于鈔票的論調之后,花了八百多萬在臺中市一處偏僻的地方買下一棟房子,他下手買房之前并沒有先打聽政府的規畫政策,也沒有問問附近鄰居的異動,或是房價的波動情況,他只想:“這房子還滿便宜的,買了就賺!”
買了房子之后,他從來沒有入住過,卻為房子進行完善的裝潢,希望讓來看房的人印象深刻。
但是他等啊等,八年來房價動也不動,終于有一天,他再也等不下去了,決定認賠殺出。
算一算,過去的裝潢、維修費用,以及地價稅等等,他不僅沒有賺,還倒貼了五十多萬,若加上八年來八百多萬可以創造出的利息錢,他的損失就可不只這個價了。
所以說,房子、土地并不等于資產,還要看地段、看時機,而且資產更是有很多種,股票、土地、稀有貴金屬都算是。
但是,有錢人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能看到資產的價值,還能夠哄抬資產價值,讓一般人難以望其項背,追也追不到。@(待續)
摘編自 《亞當.史密斯沒說透的致富秘密:讓你在資本主義游戲中脫貧致富的25堂課》智言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