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遷就科技的歷史十分漫長。真是浪費時間。
自由基轉而要科技遷就人類。
我們學會開裝有方向盤、油門、剎車踏板(喜歡增加駕駛樂趣的人,還可以再加上離合器踏板)的汽車。
汽車的基本設計,似乎不是來自一連串的人機互動研究或是民意調查,甚至并不符合人體工學。
汽車采取的設計是去掉馬匹的馬車,遷就的是馬和馬車。這樣行得通。我們去遷就它,并且學習如何開車。火車的鐵軌鋪在馬車走過的車轍上。
但是隨著技術的規模擴大,有愈來愈多的力量被納入與我們這些愚蠢人類互動的介面任務之中。
早期的采用者通常能靠技術來提稿生產力,因為他們輕而易舉就能想出如何使用它;接下來跳上車的數百萬人卻用得很辛苦,生產力遲遲不見提稿。這種情形可能會持續許多年。如果有人能把技術隱藏起來,讓使用者看不到,就會大獲成功。
發明家(以及我的隔壁鄰居)艾勒巴特( Doug Engelbart)有個夢想,想要增進人類的機能,并在 1968年的運算機械協會(Association of Computing Machinery)做了教人嘆為觀止的展示,包括選單、超文件( hypertext),以及木制三鍵滑鼠。
你可以在網路上找到潦草的黑白影片來看。非常值得一看的片子。他的愿景歷經數十年才落實。
Windows的圖示、下拉式選單,以及滑鼠點按,不只比命令列指示更為直覺,也有助于提稿使用者的生產力。
但不是那么快就會提稿。似乎每一次有新技術問世,我們總是要玩上許多年,才知道怎么玩ABC。
然后我們才會去購買新的介面,不想再改變,直到下一樣新東西上市為止。
Vista、Google或者 iPhone,我們玩了幾年,終于使生產力再次上揚,并且發誓說這就是我們要的東西,以后不想再改變。
iPod是“隨插即聽”的電子用品,把位元速率編碼和 MP3檔案等細節隱藏起來,不讓消費大眾看到。
另一方面,電子文件和郵件的收發已變得相當容易。但是能做的事情仍有許多。像是什么?喔,用人類語言講話的機器,要嗎?不要再叫我們打字。
因為我們會說、會聽、雙手會揮舞。我們可以用手指著東西。我們可以微笑。我們可以繃起臭臉。讓我們使用所有這些。
我發現下一樣酷東西的方法之一,是追蹤電玩游戲業。它往往處在下一波生產力的顛峰。
各種游戲機,包括大型機臺游戲和 Commodore 64等家用游戲機,都早在主流個人電腦之前,擁有圖形、圖示和軌跡球。任天堂 Wii和 WiiMote清楚指出,以感應器追蹤人的動作將是另一種輸入介面。
iPhone也一樣,不只有加速計用于感測人的動作,還有多點觸控彈指改變頁面和放大縮小的設計。
微軟打算以“誕生計劃”(Project Natal)勝過任天堂的 Wii。它看起來像是一根棒子,里面裝有三個影像感測器,形成三度空間的攝影機。其中的攝影機能夠察覺網球、拳擊等種種游戲的姿勢。@(待續)
摘編自 《慧眼挑金:矽谷創投家的真心告白》天下雜志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