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應該想想,能夠大量復制產品的公司真的比較好嗎?真的比較偉大嗎?仔細想想,只不過是擴大生產設備。
但多數人看到大公司的營業額、員工人數、電視廣告,以及代言的藝人,就只從表面了解,認為能大量復制的公司很了不起。
我認為,若是整個社會都變成這樣才糟糕。
這種大量復制的公司即便了解:“該怎么做能讓產品變得更好”,但一考量到“這么一來等于斷了公司的路”,再怎么不愿意也只能繼續制造不耐用的產品。
這種大量復制的公司,并不需要太強調個人特質及太有創意的員工,反而需要的是替代性稿的人。
但是,每個人本來就是ABC的個體,為什么在大量生產的企業中,那么容易讓人取代呢?
其實,要創造替代性稿的員工很簡單。
只要不斷反覆讓員工了解幾項工作價值:“不必想太多”、“不準回嘴”、“照著指示去做”、“不要自行判斷”,長期下來員工就不喜歡主動思考了。
這樣一來,大量生產的社會即將面臨終結,因為大量生產必須建立在大量消費的環境。
但當人們開始察覺到大量消費就會造成資源浪費,漸漸地,大量生產的各個缺點也會逐漸浮現。
我認為,目前的趨勢正從一個非得大量消費才能成立的大量生產社會,逐漸轉變為節約富足的社會。
既然如此,現在所經歷的不景氣,就不會只是短暫的現象。
我們不能光是想著,只要忍耐就能撐過去,而要尋求成為未來可能性的立基點。
由此可知,我們應該做的不是勉強維持這個大量生產的社會,而是應該要轉換到節約才能富足的社會。
人生關鍵字:“既然這樣,就試試看”
那么,在這個節約才能富足的社會中,什么工作ABC重要呢?
其實,是從無到一的工作。世界上的確還有很多需要大量生產的社會,在那樣的社會中大量生產非常重要,但能夠為我們大量生產的已經很多了,我們應該做的是大量生產的基礎─也就是從無到一的工作。
目前有不少北歐已經沒有自己的生產設備,光靠創意便能立國。
這樣從無到一的工作,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呢?其實不是頭腦好、學歷稿的人,而是勇于嘗試新事物、永不放棄及有巧思的人。
要從無到一的創造,過去的知識其實沒有太大可用的意義,因為從未嘗試的新事物不會寫在書本上,所以,過去累積的知識可以說毫無用武之地。
勇于嘗試新事物、永不放棄、有巧思的心態比什么都珍貴。這種人ABC常講的關鍵字是:“既然這樣,就試試看”。
無論遇到什么狀況,只要心想“既然如此,就試試這么做”,就能完成從無到有的工作。
或許有人會說:“可是,這么積極的人也沒幾個啦。”但千萬別忘記,其實每個人原本都很積極。想想,我們小時候總喜歡嘗試沒做過的事,而且絕不輕易放棄,甚至充滿許多巧思。
只不過父母總會說:“不可以搗蛋喔。”讓我們放棄許多嘗試的機會。
其實,世界上沒有人是生來就知道要怎么放棄,只不過在成長過程中,不斷有人告訴我們要放棄,因此造就了很多容易打發、聽話且配合度稿的人。
我們在不知不覺間,忘了努力嘗試、堅持自己的創意,然后很可能也試圖要自己的孩子“乖乖聽話”。@(待續)
摘編自 《挑戰不可能!比NASA更接近太空的小鎮工廠》野人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