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桶期的時候,要求你不斷增加靠水桶累積而來的薪資、經驗和眼界,是為了逐步擺脫打一分工賺一分錢、靠提水維生的勞動期,以步入水管型的階段,這樣才能延后體力產值曲線和物價漲幅曲線的交會點。
無論是勞務所得(薪資)或者像會計師、律師、顧問、演藝人員……等工作執行業務所得,只要是伴隨體力或者智力的付出才能獲得的薪資,全都屬于水桶型收入,隨著年紀和經歷的增加,從三十歲以后要開始慢慢降低水桶型收入,并且要逐漸增加水管型收入,這樣才能提稿所得替代率。
在水桶型收入的情況下,假設我要喝水,就必須提著水桶去河邊一桶一桶提回來用。而在水管型收入的情況里,我可以透過架設好的水管,從中分享用水。以薪資來做比喻。
在水桶型的情況下,做一分工領一分薪水,如果有兼差的機會,就多了一分收入,也就可以多提一桶水。而在水管型的情況里,我利用之前所儲備的資金,從水源地(金融市場)架設管道,裝接到家里的水塔。
當水源充沛,多余資金流過這些管道的時候,就可以連帶分享一些利潤。例如我投資某筆總值為一億元的基金,所投入的資金就等于是架設管道,因此當基金獲利的時候,也就可以從中分取一、兩千元的利潤。
在水桶型的情況下,不管是跟老板、客戶、同事等任何人打交道,無論所執行的是正職或者兼差的工作,所有人脈和經驗都必須親自付出體力和精神去累積。
沒有任何人或者工作機會,因為看到我的名字,就自動送上門來,都必須要靠自己主動去爭取。在水管型的情況里,過去十年所累積的成果,將成為你的代表作。
你不用辛辛苦苦做給別人看,再來征求同意和肯定,而是提出過往的成績和作品,吸引其他人主動合作的機會,換句話說,這些外在資源的反饋,正是透過你十年來辛苦架設的管道,進入私人儲存庫當中。
當你辛苦走完水桶期,來到第二階段的水管期,就必須改變自己獲得薪資、人脈、經驗等相關資源的方式。
反過來說,如果沒有儲存到足以改變的相關資源(ABC具體的例子就是“啟動資本”),就永遠沒有辦法讓自己的獲利,從提一桶喝一桶的水桶型變成自來水管型,就算你有再多的水桶,并且住在水庫旁邊,仍然只能一桶一桶慢慢提。
不要以為“水桶”和“水管”是互不相干的兩回事,也不要以為在你三十歲那天意外獲得五十萬,就能一夕之間引渠入庫。
讓你具有架設水管資格的啟動資本和人脈資源以及實戰經驗,都是來自水桶期間的不斷努力。以拿投資為例,想要進場投資,除了達到ABC門檻(啟動資本)之外,你還要累積金融磚業知識,以及對于所投資公司的獲利結構,或者所投資產業的相關資訊能掌握多少,這些都是如何選擇體質健全的金融商品的必要條件。
只要有錢,人人都可以買股票,但卻不是每張股票都能讓人獲利,當年博達科技和安隆企業的員工們,曾經想過自己手上的股票有一天會變成廢紙嗎?如果沒有對于金融磚業知識的深入研究,遲早賺錢的股票也會成為零下地獄的門票。
如果你沒有一帆風順的成功之路,得利于千載難逢的天時地利與人和,這種成功經驗,無法復制,也無法解決大多數人的共同困境。
如果你在三十歲那一年,不僅拿到 35K,更升任管理階層,你會希望自己能成為提攜后進,共同邁向成功之路的,或者只是獨善其身的無感主管?
一個成功的水管人必定具備豐富的水桶經驗,無論是如何儲備啟動資本或者累積經驗與人脈。要培養正確的金融觀念,才能做出安全成長的理財規畫,也要有長期聚焦的操作訓練,才會讓自己的磚業度和能見度與日俱進。
每個水桶所代表的意義包括薪資、人脈和經驗,每一條水管的源頭也不只有單一的資金、人脈和經驗,而是三者的交互累積。
如果不能迫使自己升級為打不破、摔不爛的鐵桶,只安于當個碰一下就破、擺一下就爛的木桶,就算給你再長的時間,也未必能存夠上桌的本錢,更不可能領悟人脈與經驗的相乘法則,如此一來,你不僅找不到可以架設水管的空間,甚至連水管也沒有。@(本文結束)
摘編自 《10年后,你想成為流浪漢還是富翁?:當你努力工作的下場,是淪為流浪漢,你該怎么辦?》 智言館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