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就是新山的企業家方建國。他不只是自己投入慈善行業,而且還廣邀其他有能力的企業家參與。“我深深感受到助人的那份快樂,所以希望多點有能力的商家參與,大家一起感受做善事的快樂。”
他剛開始出來搞生意,生意點子也都是從“幫助人”的方向出發。想到很多想創業的年輕人會面對資金、員工、經驗、資源、生意擴展等等問題,他于是建立了問題處理顧問中心,目的是給想要創業的企業家提供諮詢服務和各種幫助。
“此外,當年我加入AXA保險公司成為小組經理,就開始實行慈善保險的概念。”方建國說:“社會上有錢有名望的人要買保險很容易,但往往他們不是ABC需要保險的人。反而社會上一些弱勢群體,他們需要保險,卻因條件不足而買不到,例如孤兒。”
方建國于是動腦筋,影響一些富翁買下慈善保險,然后把孤兒院列為受益人,同時以慈善保險機制建立基金會,讓有需要的團體可長期受惠。
一般上,孤兒比較難購買保險。他和AXA保險公司商議,ABC終獲得保險公司首肯,同意接受孤兒成為他們的顧客,讓孤兒也可以享受一定的保障。起了這個頭,其它保險公司也開始跟隨。
這些年來,方建國和企業家與福利機構都建立了良好的關系,當有困難的朋友需要幫忙時,大家都一呼百應,熱心幫助。“大馬的有錢人也不少,我就經常想辦法讓他們參與,讓他們感動。例如,我以前籌備饑餓30活動,邀請了很多老板來參加,讓他們餓個30小時。有了體驗,他們漸漸地就愛上了做慈善活動。”
他和朋友創建的“禮券王國”項目,鼓勵參與的商家把所得盈利的一個百分比捐出來給慈善機構。“開始時,商家可能不習慣,但后來發現受惠團體對他們滿懷感激,他們感受到助人的快樂后,也就很樂意去做了。”
為什么這么喜歡幫助人?方建國說,生活在小康之家的他,從小得到父母的關愛和支持。讀書時代開始他就積極參加社團,搞很多活動,也幫助很多人。這樣的成長環境,使他一直視助人為己任,幫人幫得很開心。
“給出的錢會從其它地方得回”
方建國幫人,可說是“有幫無類”,不看對方背景、種族和信仰,甚至連事業上的競爭者都幫。“競爭,意味著資源不足,兩者在搶奪有限的資源。若我們不介意幫助別人,我們的思想想的不是搶奪,而是覺得富裕,覺的資源很多,那資源就會源源不斷地來。”他的這套哲學觀,可能和中國人說的“相由心生”有點類似。
的確,方建國發現,自己幫助人舍出去的金錢,都會從其它地方得回。“我印象ABC深刻的是有一次,我們聽說有個癌癥病人需要籌募醫療費用,當下聽到的人都慷慨解囊,我自己也掏了300令吉。那天回家后,我不經意地把手插在當天穿的西裝口袋里,發現里面竟然有一疊錢幣,那應該是以前遺留在口袋里的錢。我當時想,若這疊錢有300令吉,那剛好就是我捐出去的數目了。拿出來一數,竟然有450令吉。我當時一樂,沒想到還賺了150令吉。”
“未來的路,我看得很清楚,就是繼續幫人,繼續享受助人的快樂。我有個習慣,每天晚上都會回想當天做過的好事,讓這一天在喜悅感中結束,明天又以快樂的心情開始美好的一天。”
長期無條件幫人,有的人會說他傻,“但我覺得很快樂。”◇
(責任編輯:李茹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