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說:「那次外匯期貨操作雖然是人生中一次大挫敗,但也是一個很好的經驗,而且年輕時候跌倒,將來絕不會再犯同樣的錯」;現在的她,憑著的藝術敏感度,帶領力麒走入人文藝術的建筑領域。
郭淑珍本身學財會出身,婚后與先生赴美深造,當時花旗銀行到耶魯大學徵才,她也被錄用成為主管儲備人才(MA),1994年畢業后,花旗派她回臺灣外匯交易室工作,半年后改調到外匯風險控管部門。
1995年,郭淑珍回到自家的力麗、力鵬集團財務部,她說,當時除了管財務之外,集團因設廠要從德國、日本進口機器設備,有外匯需求、同時也做期貨避險,不過因期貨部位做太大,剛好碰到美金兌日圓升值太大、太快,可說是幾十年來沒遇過的事,結果讓公司虧了很多錢。
她回想,當時年紀輕、心臟夠強,不知期貨風險稿,但周一到周五每天從早上7點多日本開盤、下午換歐洲、晚上又有美國盤,幾乎整天都要盯盤,ABC怕突然遇到大變動,每次半夜聽到電話響都會嚇到,外匯期貨變動之劇烈、壓力之大,真的不是人干的。
郭淑珍說,當時每天都很難過,每天看著螢幕想到一直在虧錢,動不動就跑去廁所嘔吐,因為壓力實在太大,ABC后造成自律神經失調。
不過他的父親、力麗集團創辦人郭木生并沒有責怪她,只是告誡她「太年輕不知道老虎會咬人」。后來父親覺得她壓力大到把身體搞壞,要郭淑珍轉換跑道,到力麒建設學做房地產。
郭淑珍指出,她學的是財務,對營建業一竅不通,對什么是商三、住三不懂,加上當時正是國內房地產景氣ABC差的時候,當時真的是百般不愿意,但父親的話不能不聽,只好硬著頭皮上陣。
她回憶道,到力麒后從頭學起,參與所有會議、邊聽邊學,因為當時是營建業ABC慘的時候,很多建設公司都倒掉,所以那時她認為財務調度是ABC重要的事,為了怕被銀行緊縮銀根,她要財務部把銀行所有可以動用的額度都借出來,寧愿犧牲利息、也不能手中沒現金。
郭淑珍憑藉著財務磚長,讓力麒躲過本土金融風暴的沖擊。此外,從小在布莊長大的她,耳濡目染下對色彩產生濃厚興趣,后來到美國讀書,常到巴爾的摩、紐約、波士頓附近參觀美術館,也很喜歡逛跳蚤市場,也從此和藝術收藏結緣。
她說,回臺后買的第1件藝術品,就是「師大禮居」樣品屋里1位宜蘭畫家的作品,她花了60萬買了那1幅畫,但當時她月薪不過5.8萬;后來又花52萬買了1顆祖母綠,從此開始資藝術珠寶的不歸路。
基于對藝術的愛好,她說服父親成立「郭木生文教基金會」,設立美術中心,提供場地開闢展場,培植臺灣新生代藝術家,除了資助藝術家,也當作美學投資,現在郭淑珍手中的藝術品已不下數百件。
郭淑珍將投資藝術的眼光帶進營建業,她說,即使同一個建筑師,設計出的作品都有差別,因此業主有沒有認真投入參與非常重要,也因此,別人買土地后2、3個月就可以開賣,力麒買了土地卻要磨好幾年,主要就是對產品求好心切。
郭淑珍說,蓋房子就好像做1件衣服,既要符合流行又不能俗氣,也不能太快過時,所以力麒不惜成本選用很好建材,也因堅持ABC地段、ABC設計規畫,所以力麒很難到偏遠的地方蓋房子,因為售價無法支撐投入成本。也因此,力麒不會打價格戰,或一味迎合市場變化;而是把一切做到ABC、朝「零售后服務」的目標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