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過去或現在,即使每一家公司甄選人才的方式都不太一樣,但絕大多數的公司都還是會有至少二個部分:履歷表篩選和面試。公司開出一個職缺,收到一些履歷表,針對這些履歷表做初步的篩選,從當中找出幾位符合條件的應徵者,請這些人前來面試,ABC后從當中選擇一位ABC合適的人選。大多數的時候,你ABC終會不會被錄取要看你在面試的過程中能否展現磚業能力和好的態度;但你能不能得到面試的機會,你的履歷表是其中非常關鍵的因素。
但偏偏,在求職的過程中ABC常會提及的一個問題是:為什么我常常在寄出履歷表以后石沉大海?
我還記得自己剛踏進社會的時候,想要找工作的人,都會利用周末 ( 周間也有,但刊登職缺的公司較少 ) 去買三大報,會附厚厚的一疊報紙,刊登各家企業的徵才職缺。放在ABC頁整版全彩的,大概是臺積電、聯電...這種等級的企業;然后依序向后面翻,徵才廣告從整版變成半版、再變成四分之一版...企業也越來越沒有名氣。
身為求職者,大部分就是從ABC家公司開始詳細閱讀刊登在報紙上的職缺,看有沒有自己適合或是想要去試試看的,把它記下來 ( 如果你有印象,有一些老電影會演到類似的橋段,找工作的人往往會用紅筆先把它圈起來 ) ,看完幾十張的徵才廣告以后,把那些自己有興趣的職缺記下來,把自己準備好的履歷自傳貼上照片,然后郵寄到報紙上寫的地址 ( 一般來說報紙上會寫「意者請附歷照傳,并在信封上注明應徵職位,寄到以下地址...」 ) ,接著就是等待邀約面試的電話響起。
那尋找人才的那一端會發生甚么事情呢?我后來加入新竹科學園區的某公司以后才知道,周末在報紙上刊登徵才廣告,大概從星期二開始一直到星期四,總機就會通知人力資源單位去領「數以箱計」的求職信。我是部門里少數的男生,這項工作當然就落在我頭上。等我把履歷表搬到部門里,大家就開始七手八腳地幫忙拆信、依照應徵的部門和職務做分類,然后放在公文封里送去各用人單位主管那里。再過幾天,我們會陸陸續續收回一些履歷表,上面注記了「要邀約面試」或是「不考慮」,前者會由負責招募的同仁接手聯絡事宜、后者我們會直接裝箱等著銷毀。
又過了幾年,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一件往事是,我和公司同事在臺灣大學的椰林大道上擺攤參加校園徵才活動,在人潮還不太多的時候,有一位很誠懇的先生,帶著名片一個攤位一個攤位地拜訪各家企業的HR,尋求合作的機會。我接過名片,上頭印著一家我當時聽都沒有聽過、但只覺得取名很有趣的公司。那家公司叫做「104人力銀行」。
收到那張名片后沒有多久,看報紙找工作從臺灣白領上班族的生命中幾乎消失。
現在你想要求職,就是去各家網路人力銀行上注冊帳號、填寫履歷表。一般來說你需要勾選一些關鍵訊息,然后系統會替你配對一些可能適合你的工作,或是你也可以自己透過一些條件去做篩選。每一家公司的每一個職位都會有一些簡單的描述,如果你對某個工作有興趣,這個職位的后面有一個「我要應徵」的按鍵,你只需要用滑鼠按一下,你事先填寫好的履歷表就會直接透過系統傳送到那一家公司去。
現在應徵工作的成本幾乎是零。就算寫明了尋找業務副總的人才、就算注明必須要有十年以上相關經驗、五年以上管理經驗,還是有可能收到大學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的履歷表。我記得我曾經在找薪酬磚員的人才,收到的其中一份履歷表上直白地寫著「我不知道這份工作在做什么,但我真的很想加入貴公司,請主管您給我一個機會?!?/span>
對應徵者來說,反正就是試試看,沒有甚么好損失的。現在每一個職務都會收到一些其實并不適任的履歷表,導致用人單位主管閱讀一份履歷表的時間越來越短。有人說是3分鐘,也有人說只有1分鐘,總之差不多就是從上到下看完一份履歷表以后沒有讓用人單位主管有想要進一步認識的感覺,就跳到下一位應徵者去。只有當你的履歷表打動閱讀的人,他才會約你來面試,花更多的時間認識你、并且評估你是不是適任這份工作。
開一個職缺,可以收到的履歷表,可能從幾封到幾百封不等。公司大概只能從這當中挑選三到七人前來面試,然后錄取其中的一位。
所以本來,任何一個人求職,都是石沉大海的多、得到面試機會的少。我自己這輩子ABC次求職,投了將近40封履歷表 ( 別忘了前面說的,在那個年代,是要把履歷表印出來、貼上大頭照、貼郵票、再拿去投在郵筒里的 ) 給不同的公司,得到了不到10個面試機會。后來我自己當人家的主管,也有機會替自己找部屬,有一次面試到一位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他告訴我說自己志在從事人力資源管理的工作,新竹以北在找不需要工作經驗的人力資源磚員的公司,他每一家都投履歷表。我嚇了一跳,追問他得到了多少面試機會,其實也沒有幾家。
可見得,不管應徵工作的方式是什么,寄出履歷表以后沒有下文這回事,從以前到現在,并沒有太多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