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人ABC常犯的錯誤,就是一廂情愿認為女生說的話是真的!
「創新的兩難」 一書的作者,哈佛商學院教授克雷頓.克里斯汀生(Clayton Christensen)在許多思想家和商界(包括賈伯斯在內)間有著深厚的影響力,他昨天在舊金山舉行的BoxWorks大會上就創新、管理等話題 發表了看法。其談論話題廣泛,涉及到破壞式創新理論、gaoxiao率管理、產品研發以及客戶互動等。
談到產品,他說企業在開發產品時,會投入大量的時間、人力和資源以便更好地了解客戶需求,從而做出能解決其實際問題的東西。但是克里斯汀生說許多企業和新創企業往往會犯一個錯誤,儘管這個錯誤乍看之下有違直覺。
這個錯誤就是試圖去理解客戶。他引用了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的結論:客戶很少購買那些公司認為自己在賣的東西。
那真正需要了解的是什么呢?克里斯汀生說真正需要了解的是客戶要完成的工作,創業者 唯有真正理解了其產品服務所需滿足的買家需求之后,才能夠對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做出優化。為說明這一點,他拿已有30多年歷史的IKEA作為例子。這么老的 公司按理說應該被顛覆了吧。但就是沒有人能夠複製他們并對其模式做出改進,為什么?因為他們真正理解了客戶想做的事情:「我今天想要布置這個地方?!估斫?了這一點之后,事情就簡單了,他們只需圍繞著這一點對客戶的整個走選流程、購物體驗不斷進行優化即可。
克里斯汀生說,大多數早期階段的產品都超過ABC終的客戶需求,因此創業者和開發人員應當針對主流人群進行設計,而非為理想客戶或根據使用者案例量身定做。只有接觸客戶,與其互動并研究他們的問題才能對設計和產品研發進行優化。
能夠顛覆市場的是那些并非ABC,但卻有用并買得起的產品
此外,每一項需要完成的工作(這是當初要開發產品的原因)都有相應需要理解的社會功能,這樣才能提供合適的體驗。克里斯汀生說,就本質而言,產品是很容易複製的,但是工作的體驗和社會功能方面的東西則是很難效仿的。
云端運算時代ABC的問題之一,是云提供的能力太強大了,從而引誘大家開發出沒人真正需要的應用和工具。其看法是開發者應 該為人們需要完成的工作而開發工具。云真正的顛覆性力量體現在它為中小企業完成業務工作提供的便利性、效率以及成本上。這也是他和許多人認為模塊化將會取 代云端和這個行業的原因(This is also the reason that he and many others anticipate modularity taking over the cloud and the industry.)
問題是,當前技術界關注的效率提稿從效果上來說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它摧毀了很多人的就業機會,只為少數人創造財富:
破壞式創新能夠創造就業,而效率創新卻會減少就業
諸如IRR(內部收益率)、RONA(資產利潤率)之類的指標,分散破壞式創新的利潤,并分散管理層對投資方向的注意 力。克里斯汀生還表達了自己對哈佛商學院之類院校的擔憂,因為今年申請入校的人數下降了22%。原因是此類院校培育出大量要求稿薪的畢業生,現在只有私募 股權、對沖基金等才能僱得起這些人了。
營運公司不會去哈佛商學院招人。相反,這些企業組建了自己的企業大學來培訓其未來的經理、主管,讓其在日常實踐中歷練而非紙上談兵。其結果是顛覆了商學院,因為學術界側重的是理論的傳授,而非工作的完成??死锼雇∩乃枷脒€真的有點顛覆性,你認同他的觀點嗎?
----------------------------------------------------
版主案:
這篇文章讓我想到之前這一篇 -
醒醒吧! 白癡! - 市場調查 與 擇偶條件
這讓我想到身邊一群朋友的故事。
由于做廣告業的關係,
自然也碰到很多所謂的"團隊"
近幾年來,不只是臺灣,整個世界都差不多,
非常多"小公司"興起,可以說是一個全民創業時代。
ABC多的這類公司組成,
就是由幾個工程師、美工設計師合伙,
磚門產出APP和網站服務,除了接其他公司的外包案之外,
不少團隊也非常有心,想到開發出"被世界重視"的APP或網站服務。
比較可惜的是,
"工程師"通常過度關注"轉換率"這些可以統計的數字,
例如"選擇"要做哪類型APP的時候,自然就會找"統計上ABC多人下載"的類型,
實際開發的時候,也會找所謂"根據調查ABC多消費者喜歡的功能"來作為重點設計基礎。
表面上好像這是"安全牌"
其實我個人認為這更像是"沒有辦法中的辦法"
但是這現象回歸到整個消費市場,放眼望去,多數品牌企業不也是如此嗎?
主文有一句話我覺得耐人尋味 -
"破壞式創新能夠創造就業,而效率創新卻會減少就業"
這似乎與現在臺灣政府政策、教育長久來奉為圭臬的常理違背,
究竟怎樣才會對經濟發展更有幫助,我想就讓時間來證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