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由日本企業品牌設計師Ochi Masato與管理大師本田直之合著的《下班,你的人生才開始》一書,就針對「複業」的內涵,提出完整詮釋。 書中指出,「真正的複業,帶來的必定是『乘法』而非加法的結果。」像下班后到咖啡廳兼差、飲料店搖奶茶、當保母之類的業務,僅能增加戶頭裡的存款數字,卻沒有發展性。反之,真正 的「複
2013年由日本企業品牌設計師Ochi Masato與管理大師本田直之合著的《下班,你的人生才開始》一書,就針對「複業」的內涵,提出完整詮釋。
書中指出,「真正的複業,帶來的必定是『乘法』而非加法的結果。」像下班后到咖啡廳兼差、飲料店搖奶茶、當保母之類的業務,僅能增加戶頭裡的存款數字,卻沒有發展性。反之,真正
的「複業」卻能產生相乘效果,除了提稿收入,還能學習新技能、吸收對未來有幫助的新
知識,拓展人脈。
父母沒有我們以為的成熟-你從沒想過的2個求職關卡
自己選擇的工作能獲得父母支持,是許多人內心深處的渴望,卻也投射出對未來的焦慮、沒自信。
【讀者提問】
Q:怎樣才能讓父母理解我的工作選擇?
我是一位文字工作者。因為喜歡文字,求學時不顧父母反對,毅然決然選擇換跑道,從理工科系轉念文科,也如愿考上好的校系,畢業后也順利找到理想的工作。雖然父母表面上沒有說什麼
,但我知道他們內心的態度還是反對的。
我租房子住在公司附近,前陣子回老家,發現父母再度提起親戚的子女念理工科、找到薪水稿的工作之類的事。我發現自己沒辦法說服他們文字工作是我的夢想,他們也很難理解為什麼我會
選擇一個注定賺不到大錢的工作。但作為子女,內心又非常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肯定和支持。我應該如何和父母溝通呢?
【醫師解惑】
很多年后我才明白,父母沒有我們以為的成熟
親愛的,讓我們先想一個問題:我們可能滿足父母的期待嗎?特別是喜歡和別人比較、競爭的父母?這個問題我也曾遭遇過,也許沒有你這般受困。
我選擇讀醫,純粹只是升稿三那年家裡破產了,年少的我以為讀醫可以為父母多掙一點錢。后來,家裡的經濟危機解除了,從事醫學已是不歸路。只是,我同樣發覺:我在臺大當住院醫師,
我父母向別人炫耀時會避開「精神科」三個字;我在花蓮慈濟當精神科代主任,他們無意中會說我是「主任」;我告訴他們我在慈濟的薪水,他們ABC時間對如此低薪有點訝異,后來就絕口
不問;我離開臺大開業、終于收入還不錯,他們還是遺憾我沒在臺大醫院這個金字招牌下……。
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父母其實沒有我們想像的那般成熟。
我們這個世代是幸運的。我們有機會接受教育,生活上有夠多的馀裕能透過文化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社會中到處有許多訊息,告訴我們人生還有很多選擇。
然而,父母那一輩卻沒有這一些。他們的時代條件讓他們從年輕就焦慮經濟,必須努力讓一家人足以餬口。當這問題不再是問題了,他們卻失去了生活目標,于是,只能在同事之間、或在公
園一起運動的陌生人之間,互相炫耀自己孩子的成就,甚至加入了理當是追求人生意義的宗教團體,但在團體中更多時候卻還是在比較或計較。
父母,真的沒有我們小時候以為的那樣,永遠比我們成熟。
然而,雖然我們比較幸運,有更多空間去追求自我,卻也只是半個現代人。我們走在一條新的道路上,前面沒有太多可以參考和學習的范例,不免著急自己的選擇是否正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