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嘴巴、鼻子在哪里?」不要以為我是幼稚園老師,其實我是語言復健治療師,接受教導的對象大都是成年人,可能因為疾病或者意外而導致,語言有缺失,所以才來復健。
要如何成為語言治療師?因臺灣的科系少,學歷方面要具備,大磚學歷以上并且相關科系畢業,要修滿語言治療相關課程20學分以上,六個月以上的語言治療職前訓練,以及通過筆試和臨床實習考試,才可以取得學會合格證書,這些都是基本要具備的,因就讀人數也少,所以就職方面競爭力較低,相對來說語言治療師的要求相當多且磚精。
語言課程分為兩部分,聽語解剖學、聽語生理學等、臨床實務訓練要在臨床督導下完成375小時以上的臨床實務訓練,才可算真正受訓通過,聽起來很多辛苦,但為了治療受過傷害的病患,這些訓練都只是基礎。
其實語言治療師,是要有耐心和毅力,因要教導受創的人,需要規劃出一套課程循序漸進的教導,例如,有技巧性的誘發正確的反應,慢慢做初步調整和紀錄,也可以偕同班上導師一起合作,設計屬于個人的規劃。
先前碰過一個案例,一個大學生出車禍傷及腦部語言區,整整花了兩年時間復健,雖然還有許多人都是這樣,但她讓我印象深刻的是,聽來探望她的同學表示,以前在學校,打扮的很花枝招展、很愛漂亮,但現在語言部份像個小孩,變得也不會再打扮,跟他以前落差很大,同學也陪著她復健,著實有點嚇到,其實有時候很有感慨,不過她之后已經出院回家,等待著新的大學生活,我也替她開心,因為復健過程很辛苦,不只要做語言治療也要做肢體復健,兩樣一起進行,不過她也努力,出院時握著我的手,都淚流不止,也很替她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