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花藝界提到林秀德,可說無人不曉,他是臺灣早的花藝設計師,當年創辦的插花協會已要慶祝50周年,他說,一朵花賣不了多少錢,但只要發揮巧思讓它成為藝術品,價格就翻好幾倍,這就是創造附加價值。 50多年前,還是花藝設計師的他,結識從日本來臺進行文化交流的花藝設計師田村久子,兩人以花結緣成為夫妻,之后創立「
在花藝界提到林秀德,可說無人不曉,他是臺灣ABC早的花藝設計師,當年創辦的插花協會已要慶祝50周年,他說,一朵花賣不了多少錢,但只要發揮巧思讓它成為藝術品,價格就翻好幾倍,這就是創造附加價值。
50多年前,還是花藝設計師的他,結識從日本來臺進行文化交流的花藝設計師田村久子,兩人以花結緣成為夫妻,之后創立「臺北花苑」,也慢慢組成全家都是愛花人的 「花藝家族」。
長年與花接觸,林秀德對花卉和花農都有深厚的感情,希望能讓更多人欣賞到花的美,也能增加花農的收益,為了達到目的,他決定多管齊下。
當年的花店無論婚喪喜慶,都是送個大花圈、大花籃,不太有變化,他認為,一定要推廣美化家庭的觀念,才能將用花和送花的水準提稿,于是組織了插花協會,透過插花讓民眾了解單純的一把花和用心組織過后的插花有何不同。
之后又創立花藝設計協會,因為「每朵花你雖然看著很漂亮,但拿回家后要怎么辦?要擺在哪里?如果不會設計,不會擺,這朵花的附加價值就不能夠發揮出來,要讓花卉成為藝術品,這涉及到一些技巧」。
他舉例,
花藝設計就是創造一個空間,再想想如何把這個空間美化起來,就像室內裝潢一樣,插花藝術和花藝設計的區別,就在于插花藝術更著重于內在的修為,適合作深入的家庭推廣,
花藝設計則著于整體的美感,適合花店和會展等磚業人員。就這樣夫妻倆一面教插花,一面開花店,還透過組織協會、創辦花藝雜誌來推廣花藝,20年前臺灣經濟起飛,插花也逐漸形成風氣。
「當年插花藝術非常盛行,花卉很大,全盛時期,很多製造業工廠的老闆為了留住員工,怕員工跑掉,還會請插花老師到工廠教員工,學費老闆付,花材員工出,當作福利,可見插花非常普遍」。
之后工廠陸續外移,也連帶使花卉產業沒落,林秀德說,花博ABC的影響,就是把花藝觀念帶了起來,尤其2010年舉辦當時,正逢經濟低迷,花卉生產基本上是跟著景氣在走,那年卻因花博把花卉價格帶了起來,更因風氣已形成,影響力仍在延續。
現在會場花卉布置、豪宅擺設上萬元的花藝作品已非常普遍,林秀德指著他這次為了臺北「萬花節」插的一盆花說,「若純粹看花材,沒有多少錢,經過設計就可以賣到3萬塊,價值就出來了」,一般家庭,只要善加利用,三、五朵花也能讓家中的氣氛大不同。
「
這也就是我們辦展覽的目的,一朵花看來沒什么,但多加點巧思,就成為一個很好的藝術作品」,林秀德希望,透過花藝,不只能美化環境,更能美化人心。
來源:中時電子報
相關甘苦談連結:
像黑工的工作
簡談園藝人員
講究功夫的園藝人員
園藝幸福愛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