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了,是不是要先介紹JT叔叔?
JT本名譚杰中,在臺灣以教授中醫及莊子課為業,大概是2003-2004年后,他在網上開設部落格《JT叔叔的理科教室》,刊出自己授課的文字稿,結果迅速走紅,未幾他就感受到成名之累,把部落格關版,文稿都刪去,而只以電子方式售賣課程。能夠爆紅,JT的講課跟坊間的中醫老師自然很不同, 一是他沒受過正式中醫訓練,對,他其實沒有中醫執照,年輕時,他師從臺大中文系副教授蔡璧名,蔡璧名本身就是個奇人──一個喜歡中國文學的女子,讀中文、研五行,慢慢步入中醫殿堂,蔡師是大學副教授,自然也沒有行醫執照。受蔡師影響,JT教授的主軸也就是中醫+莊子,中醫以仲景《傷寒論》為用,《黃帝內經》及《神農本草經》為本。這些老祖宗的東西本來都是傳統,但一教出來,就很震撼,為甚么?
因為他講的,近代少人敢講。JT在「中醫基礎課」開宗明義就說,學中醫,你必須承認人是有靈魂的。這就夠爆炸性了, 因為現代中醫課是不能講「沒有科學根據」的事情,靈魂自然不能講,而由于現代中醫都建基在西醫驗證架構下,藥效當然以化學驗證為準。但漢代成書的《傷寒》以「六經辯治」為中心,思考的卻是以能量及訊息的世界──一個形以上的世界, 而非物質世界的化學成份。所以JT多次強調,真傳的中醫思想的是氣的世界,「中醫其實是巫術」,要發揮中醫藥效,要傳承中醫,就必須用這種思考。
乍看書名,我以為《修道病》也是講中醫的,越讀越發現并非如此。
基本上,JT的書就是他的講義,是他口述的,寫作上并不嚴謹,實體書只在臺灣小量書店有售。若你像我一樣熟讀他早期文章、上過他的錄音課,就明白他傳授的其實一脈相承。舊作《經方本草助讀》厚達三吋,花了很多篇幅談副交感神經,宗旨是人啊,不要養大官能刺激的胃口;《調陰陽》表面是講解古代房中術,你以為他談性愛嗎?講了半天,他的結論是你要找個值得愛的人,只跟他/她做,別去愛性感的人(結論同樣是別在乎官能刺激)。到了《修道病》這本小作,其實是《傷寒》、《莊子》兩條主軸的交接點,JT問了一個問題:甚么人是藥石無靈的?就是患了「修道病」的人,這種心理結構的人,通常會把治療都擋在外面。
此書主題其實是講心理上的「代償反應」。當你不滿自己,而又不愿面對自己的陰暗面,就形成了自我辯論。結果,一是養成燥郁癥、一是成了救世主情結。再嚴重,就成了「修道病」,到ABC后,你傷害人時都覺得自己不是故意的,成了丁蟹。
燥郁癥的形成:自我形像很低,于是努力想表現得讓人讚賞。心態常在「我很爛vs我很厲害」兩面搖蕩。做人做得很累。
救世主情結: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好,所以猛做一些事情去贖罪,即使自己身上有事,也先放著不顧,因為你心里很享受那個被人稱讚你情操稿尚的快樂。你上癮了,為這種優越感上癮,但助人一陣,又覺得自己一直在為別人而活,并不甘心。
更嚴重的就成了「修道病」,你先從天天著力去注意別人的不快,馬上以拯救者的身份出現,到成了「修道人」,就能每天名正言順地享受「稿尚情操」的快感。
城中這種人你見得少嗎?忙著「救世」「做好事」,但家里一團糟。與沒血緣的人稱兄道弟,但與家人關係疏離的人,宗教團體里就ABC多。莊子在《漁父》篇寫出了他心目中的代表人物──萬世師表孔子,他稱孔丘為「偽人」。莊子一書,主題其實就是做個真人,即使做真小人,也比做累人的偽君子好。你不接受自己的陰暗面,就是聽不到自己的Feeling Tone(感覺基調)。人必須聆聽自己內心的呼喚,才知道這輩子做甚么, 自己才會快活。(這調子跟上一期訪問瑜伽導師Jabb說,禪修要鍛煉「要由得我係我」,是不是很相近?)
(文:何兆彬 圖:Ben T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