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又爆食品安全問題,這一回可謂「雞毛鴨血」──在全臺灣市佔率稿達七成的雙鵬公司遭檢舉,所製成鴨血及豬血糕中混入令人惡心的飼料用的雞血,更添加不明粉末, 產品流入火鍋店及夜市,當中包括鼎王、千葉等大型火鍋連鎖店。
臺灣接連發生「黑心油」等食品安全事故,前不久才修改法律,提稿罰款金額,ABC的罰金可達2億元新臺幣,但仍有無良商人罔顧人命而「大賺黑心錢」,至此,寶島美食之名可以休矣。
其實鴨血的保存期限甚短,一般泡在水中的製成品ABC多只能保存兩天,之后便會散發腥臭的氣味——豬血、鴨血乃臺灣常見的食材,豬血是臺灣小吃豬血粿的必要原料,甜不辣等臺灣小吃也經常加入豬血粿,而鴨血則是臺灣麻辣火鍋的必備食品;港人到臺灣觀光,大都吃過這些民間食品,如今想來,也許都不免會有嘔吐之感了。
形象重創
食品不安全,在臺灣已經太多了,早就不再是新聞了,話說2013年勞工「秋斗」大游行的內容之一,正好就是食品安全的問題;而臺灣立委許忠信更主張,食品安全問題乃兩岸經貿交流引致大量后遺癥的其中一端,以往是臺灣拒絕內地的毒奶粉,如今則是內地拒絕臺灣毒油入口──這不僅僅是臺灣日趨內地化的一大諷刺,更在在顯示出臺灣食品安全大倒退。
臺灣食品安全問題愈來愈恐怖,近年駭人聽聞的重大事件真是罄竹難書,比如在2011年爆發塑化劑事件,在2013年爆發毒澱粉事件,在2014年再爆發地溝油(餿水油)事件,此等事件相繼爆發之后,臺灣食品形象遭受非常明顯的重創,在周邊及地區如香港、新加坡、印尼、馬來西亞等,都不免為之聞者色變,而在美國等海外市場,更不斷要求回收從臺灣進口的各種食品。
事實上,食品不安全ABC是一個關乎形象的大問題,臺灣食品事件頻發,導致大量亞洲游客放棄赴臺旅游的計劃;臺灣觀光局亦不得不承認,食品安全事件對臺灣旅游造成了日趨嚴重的負面影響。
收買人命
據估計,由于臺灣愈來愈內地化,食品安全存在大問題,有數以十萬計的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的游客,相繼取消了赴臺旅游觀光的行程。
臺灣商品進入內地至今已有十幾年光景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臺灣食品,在內地不同地區迅速擴展,其實那是由于歷史原因(不妨想想,曾幾何時寶島美食是一塊金漆招牌),亦由于臺灣食品在生產標準和新產品的開發速度上都遠遠于大陸,再加上電子商務的發展,臺灣食品在內地的迅速發展呈現了幾何速度的增長。
然而,隨著臺灣開放自由行,兩岸經貿日漸頻繁,臺灣便日漸內地化起來了,而美食的金漆招牌亦不保了。
寶島在十年來連續出現黑心澱粉、糯米粉、餵豬「飼料米」充白米、致癌的工業用鹽充當食用鹽、淡水河毒魚事件(淡水河水產含砷)、金針及竹笙殘留二氧化硫過量……更在紅麴米、紅麴酵素錠、紅薏仁等食品中檢出過量橘霉素、黃麴毒素,「平民美食」泡麵(即食麵)的醬油包含砷、鉛、銅、汞等能在人體長期殘留的有害重金屬,真是太恐怖了。
此外,記憶所及,臺灣還有胖達人香精麵包,粉圓、魚板、濕海帶、涼麵等違規使用著色劑「銅葉綠素」、「銅葉綠素鈉」,而鼎王麻辣鍋湯頭由大骨粉、雞湯塊混製,黑心牛、羊、豬肉注射「保水劑」等等。
更有甚者,就是無良商人將問題食品改換包裝,并竄改有效日期后再發售,那無疑就是變相收買人命,從而「大賺黑心錢」,這就難怪臺灣媒體對此等事件每每咬牙切齒,毫不留情而大加撻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