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味,總是令人又愛又恨。它雖能提出鮮味,突顯食材的味道,但亦容易令味蕾變得遲鈍而逐漸養成愈食愈鹹的不良飲食習慣,久而久之,威脅健康。
眾所周知,鈉或鹽分是嗜鹹惹禍的「元兇」。據食安中心的本港ABC總膳食研究第九份報告,超過六成的成年市民從膳食攝取鈉的份量超出世衞建議的攝取ABC上限。攝取過量鹽分可引起水腫、腹脹、稿血壓、中風、腎病、腎結石、肥胖、骨質疏鬆、胃癌等健康問題。另外,一些研究指出飲食過鹹亦會惡化糖尿病、哮喘和阿爾茲海默氏癥(即腦退化癥ABC常見的類型)的病情。所以,若你飲食偏鹹或濃味,必須正視,亡羊補牢。踏出簡單的一步,是成功的開始。從飲食細節著手,讓味覺慢慢適應,就能食出健康的美味。
不論是任何菜式,外出用餐應點選少鹽,少調味料的餸菜,避免深色味濃的菜肴,并嘗試主動要求少鹽、少油、少糖的煮法。
西餐:醬汁、沙律醬,淺嘗即可;快餐:少醬,少茄汁,薯條走鹽;茶餐廳:忌吃火腿、午餐肉、腸仔;日本菜:少蘸壽司醬油,忌飲麵豉湯及拉麵湯底;泰國菜:少蘸魚露、酸甜汁。
「家居減鹽」炒法亦包括以新鮮,非加工及腌製的食材烹煮;烹調食物時,逐步減少使用鹽、豉油、蠔油、味粉及調味料, 多用天然的配料(例如檸檬、番茄、洋蔥)及香料(例如姜、蔥、蒜、辣椒、黑胡椒、白胡椒粉等)作調味和腌製食物。
另外,購買預先包裝食物時,花花數秒的時間,閱讀營養標籤,選擇低鈉的預先包裝食物(意指每100克固體食物或100毫升液體食物含不超過120毫克鈉)。
其實清淡并不等于淡而無味,嘗出食物本身原始的味道才能享受食物的美味。愛少鹽,愛健康,喚醒冬眠的味蕾!
文:VNS營養健康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