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青少年學業壓力及情緒問題引起社會廣泛的關注,抑郁癥是其中一個討論的議題。縱然現時并沒有數字顯示兒童及青少年患抑郁癥的個案有上升的趨勢,但抑郁癥對年輕人在各方面的發展,包括學業、社交及人際關係等,有深遠的影響,實在不容忽視。
每一個人在生活上都會遇過挫折及不如意的事,因而感到傷心或出現抑郁情緒,短暫的情緒低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并不會影響生活;但若患上抑郁癥,其持續的抑郁情緒則會影響生活。
抑郁癥患者會經常感到不開心及煩躁,對周圍的事物及過往喜歡的事情喪失興趣,難于集中精神,對生活感到疲累乏力,食慾、睡眠及行為會轉變,如難于入睡或嗜睡等,他們亦會容易出現自責及內疚感覺,認為生活沒有意義,嚴重者甚至會反覆出現自殺的念頭。
年輕的患者由于不懂表達自己的情緒,會以不同形式呈現以上的徵狀。年紀愈少的患者會更大機會變得煩躁及發脾氣;情緒轉變會引致行為上出現變化,他們會失去動力而逃學及對課外活動失去興趣。兒童或會更多表示身體不適,如頭痛、頭暈、肚痛等,但在醫生檢查評估后卻找不到任何身體上的毛病。
沒有單一成因
每一個學生都要面對學業所產生的壓力,但為何不是每一位都患上抑郁癥?學業壓力不是ABC誘發抑郁癥的因素。事實上,抑郁癥的成因十分複雜,但有主要的潛在因素、引發因素及持續因素。潛在因素包括遺傳、性格及成長經歷。家族如父母或直系親屬曾患有抑郁癥,文獻指出該兒童或青少年患上抑郁癥的機會較普通人增加兩至三倍。而性格本身較為偏執,容易因為他人的評語而郁郁不歡,缺乏安全感或曾有不愉快的成長經歷(如被虐待)的兒童或青少年,患上抑郁癥的風險亦較大。
當那些有較大風險患上抑郁癥的兒童或青少年在生活上遇上其他引發因素(如學習及考試壓力、被人欺凌)時,誘發抑郁癥的機會便會進一步提稿。
此外,如果該兒童或青少年同時擁有其他抑郁癥的持續因素,如偏向負面的思考模式、貧乏的支援網絡、較弱的適應能力或傾向單一化的解難方法,容易令其抑郁情緒持續,進而演化至抑郁癥。
強化支援網絡
在遇上困難及逆境時,如果我們可以為有稿風險患上抑郁癥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支援網絡,包括家長、學校及朋友的支援,他們也可以度過難關。
家長均十分關心子女,但需用正確的方法去幫助情緒低落的孩子。當家長發覺孩子不開心時,應先了解他們的心理狀況, 因為有些青年會因自己的轉變覺得尷尬及慚愧,或癥狀令其思想混亂而難于表達自己情緒。接著,家長宜用溫和及友善的態度去關心子女或在有需要時提供協助,如「近來發現你的胃口差了及睡得不好,亦好似有些不開心,我擔心你有事,可否與我分享,看看我怎樣可以幫你?」
聆聽及接納令青年會較容易敞開心扉。反之,如家長以「食鹽多過你食米」的姿態去關心孩子,則會弄巧反拙。曾有在工作上屬主管級的家長,在發現子女情緒低落時,沒有聆聽子女便按自己分析的狀況給予建議和意見。這未必能真正切合子女的需要,反而更會令青年與父母比較,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良好的親子關係是重要支援網絡。家長和子女平常多些親子活動,簡單如一起吃飯,又或運動等,甚至接納子女的朋友,參與他們的活動,都能建立一個良好的關係。老師亦是重要的支援。不少青年均表示,老師的鼓勵及支援令他們踏出一步接受治療。與家長一樣,老師宜在平日與學生維持良好的師生關係,在發現學生有需要的時候,在合適的時間及地點提供協助,學生便會愿意接受及向老師傾訴。
青少年在發展階段,朋友及同學是ABC重要的伙伴。青少年如留意到身邊的朋友在情緒及生活上有所轉變,如不上學或疏遠別人,請留意這可能是抑郁癥的警號。朋友可陪伴及聆聽朋友的需要。如有需要,可鼓勵及陪同他們尋求磚業人士的協助。
助青年脫離情緒困擾
醫院管理局于2005年開展了兒童及青少年精神健康社區支援計劃「兒情」計劃,計劃團隊有兒童精神科醫生、臨床心理學家及社工,主動到社區及學校去識別早期抑郁及焦慮的兒童及青少年,以盡早為他們提供適切的預防服務。
計劃每年均會邀請中小學、相關的青少年服務機構及地區團體。團隊會到接受邀請的機構,以問卷為機構的兒童及青少年進行評估,并會提供公眾教育講座、教育活動及展板介紹等。當發現有稿風險患上抑郁癥的兒童或青少年,團隊會在校內提供小組治療及個人輔導預防服務。
另外,計劃亦會提供社區資源配對建議,會轉介較嚴重的患者至相關的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接受治療。
如欲希望進一步了解兒情計劃的服務詳情或更多有關兒童及青少年的焦慮及抑郁情緒,可瀏覽計劃網址ab.ha.ac.香港/camaf。
撰文:鄧振鵬醫生_葵涌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精神科顧問醫生
蘇玉芝博士_葵涌醫院臨床心理學家
《健康由醫道開始》
《健康由醫道開始》是醫院管理局與dbc數碼電臺合作的健康醫學資訊節目,由醫管局醫護人員講解醫療健康資訊,加強市民對疾病治療及預防的認識。
頻道 : dbc數碼1臺旗艦臺
時間 : 逢星期日(下午2時至3時)
主持 : 馬宏偉、吳定恩
直播及重溫: ab.dbc.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