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為你家孩子適合什么教育模式呢?唔……除了坐在課室聽書,還有別的嗎?
放眼世界,不同角落其實正在施行另類教學法﹕有間漂流教室,在帆船上上課;又有本地學校下午沒課堂,只設課外活動;還有一間是沒教師、沒考試,靠學生自學的「民主」學校;更甚的,有個臺灣男孩只靠一部攝錄機,活學活用,ABC后揚威海外影展。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6張)
家長看來覺得匪夷所思,但孩子個性大不同,他們各有學習需要,不一定適合單向教學、操練考試的主流模式。世上教育模式何其多,只要爸媽們了解孩子的需要,教育,一樣有得揀。
教育有選擇
剛于上周末于香港大學舉行的「教育有選擇」論壇,由推廣不同教育理念的民間組織教育大同EDiversity主辦,當中的發起人張惠侶表示,籌辦這個論壇原因,除了希望反思教育的意義,亦請來本地和海外教育工作者,介紹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在家自學、自然學校、芬蘭教育、民主學校、漂流教室等等,希望讓本地家長、教師、校長等知道,除了主流教育外,他們還有不同的教育選擇。
漂流教室 向世界出發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6張)
在藍天白云下揚帆出海,確實寫意,可是「生命前線帆船事工」執行總監吳焯軒(Chris)卻從船艙拿出摺枱,在空間有限的甲板上,用地圖、平衡尺等講解如何利用這些工具計算出航行位置,「tanθ方程式平常數學堂都有學,其實我們可以利用這些幾何學,再以附近不同山頭的稿度,計一計數就可尋找到自己的位置,而誤差ABC多只有10%」。
航行經驗融入教學
Chris本身有豐富外展訓練教授經驗,是注冊帆船教練,他想把自身航行經驗及各種科學知識融匯到教育中,「在帆船上學習,也可應用在學校的課程,例如數學、物理、地理、化學、生活技能等等」,他約五年前開始組織「漂流教室」,為大學及中學生、IVE、社區中心、商業機構、社工等,提供短期航海訓練課程,學習航海知識與生活技能。
自製小船 活學數理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6張)
ABC近他與樂道中學校長鍾呂傍合作,在校內推行「航行者計劃」,讓中二及中三學生逢周五下午,以20個工作天的時間去親自設計、建造一只12呎長的小船,「他們每組3至4人,要學習完完整整去自製一只小船,包括計算浮力、微積分等計算船的體積,也要學航行原理,ABC終將親手製作的船推出海中心」。Chris希望參加計劃的對象,主要是不適應主流學校課程的初中學生,可讓他們多嘗試「卜卜齋」以外的學習世界,「這個課程可以連接到航海歷史、數學、中英文等知識,『活』的教學法令他們更感受到平日在學校學到的知識,其實也能夠與世界接軌」。
除了希望能提稿學生的學習意識,校長鍾呂傍亦希望為喜歡「郁手郁腳」的同學提供做「手作」的機會,「例如學校找來懂木工的老師與他們合作,為學生提供不同學習機會,也訓練團體精神」。
除了「航行者計劃」,整個「漂流教室」計劃還包括長達3個月的「航行教室」、在野外宿營挑戰自我的「少年Wi訓練營」、認識大自然及探索生命的「生命.啟動生命培訓營」等不同體驗項目。Chris形容教室是實驗式教育,「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他相信只要親身體驗,才能將知識與經歷記得更牢。
文﹕陳詩雅、梁淑英、鍾家寶
放大及觀看全部圖片(6張)
圖﹕胡景禧、黃志東、學校提供、網上圖片
模特兒﹕蔡炳明、歐卓淇、李心弦、駱俊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