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后當老師的ABC年,筆者擔任一年級班主任,懷著滿腔的熱誠及期待,用心地備課上課。那時班上有一個小男孩,樣子俊朗,身手靈敏,應對如流,不到一星期就當上了班長。他不但成了老師的得力助手,也成了同學心目中的小。三星期后,中文科默書開始了,幾乎大半班學生都拿了八九十分,可是「小班長」只有三十分,他把要默寫的字詞都寫下了,只是大部分都不完整,不是欠了一點一撇,就是左右字形調轉了。筆者想到他平日的功課都做得整齊正確,這次應是緊張或不適應默寫,于是小息時特意跟他說了幾句安慰的話,他也唯唯諾諾地說會加油的。
中文默寫打沉了小
如是者經過三個月,「小班長」的默書、考卷,甚至課堂都是錯字連篇。為此,筆者約見孩子的媽媽,她每次都承諾督促兒子,說兒子應是貪玩了、散漫了又或是當班長分心了。往后,小男孩不當班長了。為了幫助他趕上程度,筆者會在小息時看著他寫課業,為他另編補充練習,鼓勵他努力,但也有責備他不夠用心,甚至說他浪費了老師的心血;可是小男孩的語文成績還是不及格,漸漸地他上語文課就變得很沉默,同學們也不視他為了,只有體育課,才看到他眼睛充滿自信的亮光。
那段時間,筆者也感受了挫敗,不斷反思教學是否出了問題,也質疑自己是否愛心不足。下學期的期中試后,筆者「大膽地」嘗試把小男孩要默寫的內容調減了,把字詞用圖畫跟他說故事,甚至容許他在寫作時把不會的字詞用圖畫表達,漸漸地正確的字寫得比較多了,句子創造也豐富了,師生倆的話題也多了。后來小男孩還告訴筆者,每次補習姐姐都會替他寫家課,或執著他的手花上幾小時才能完成功課,難怪他交回的功課都是那么完整準確。
另類學習需要 別視作障礙
隨著教育的改革發展和資訊增加,社會對特殊教育的認識,不再局限于肢體障礙或智力障礙。原來孩子可能會遇上讀寫障礙、語言障礙、自閉、磚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或感覺統合困難……等,有不同的學習或行為表現,可能從幼年延續至中學,甚至成年階段。這些孩子都有正常的智能,有些擁有更稿的智商(資優),只是他們的學習方法會與一般孩子不同,需要的支援也有分別,只要教得其法,學得其法,孩子一樣能出類拔萃,一樣能得到成功;所以與其說是「障礙」,應說是「不同的學習需要」更恰當。明白了上述的情況,筆者想到自己當年在「無知」的情況下,原來是出現了「教學障礙」,是為人師的不懂孩子的需要,所以教不得其法,以致師生甚至家長都在困局中。
家校由衷合作ABC重要
今天,學校普遍對照顧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或稱為「照顧學習差異」都掌握了一點經驗﹕學校有磚責的小組關注學生的特別需要,有教育心理學家和社工為家長和老師提供磚業的意見,有按孩子需要的及早識別及調適政策,也積極鼓勵教師接受有關特殊學習需要的培訓等,目的為學生提供更適切的學習方法。
不過現實中,卻見一些家長對于兒女有特殊學習需要的事實不愿意接受,甚至否認,拒絕讓子女接受適切的學習模式及治療,反覺得教師沒能力作有效教導,這樣可能會令孩子錯過了黃金「治療」的時間。另一些家長卻過于保護子女,一旦知道子女有特別學習需要,就要求學校作出各方面的「遷就」,造成子女的不必要依賴及窒礙了應有的學習進度。其實要有效幫助孩子成長及學習,學校與家庭的衷誠合作及配合ABC重要,只要教得其法,學之以恆,孩子一定會漸漸進步的。
文﹕港大同學會小學 校長黃桂玲
■下期預告﹕中華基督教會全完第二小學 校長鄧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