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蝸牛就不能不談它ABC明顯的特征“殼”,人們常以“無殼蝸牛”來比喻沒有自己住屋的窘境,其實蝸牛家族中也不是個個都擁有一個殼的,有部分的蝸牛把殼漸漸地演化掉了,成了真正的“無殼蝸牛”,那便是“蛞蝓”。對于有殼的蝸牛而言,殼是一個重要的保護構造,可以使其內的軟體部分不受外物的傷害,還可以防止體內水分的過度蒸散。
但相對地有利就有弊,“殼”對于蝸牛也是一個甜蜜的負擔,因為殼是蝸牛身體的一部分,從出生就伴隨著它成長的構造,所以無法像寄居蟹〈節肢動物〉一樣經常地換殼,因此必須隨時隨地背在背上,如果硬要把殼分開,則蝸牛必死無疑,真正成為名符其實的“屋奴”了。反觀,無殼蝸牛“蛞蝓”雖然少了殼的保護,但卻有了更多的行動自由,而且也省去許多找尋及攝食碳酸鈣〈殼的主要成分〉的麻煩。
我是無殼蝸牛,黏液蛞蝓科的雙線蛞蝓,我住在作者的后院哦
我也是無殼蝸牛,皺足蛞蝓科的皺足蛞蝓
看看蝸牛想想人類自己,有殼無殼各有利弊,所以沒有自己住屋的“無殼蝸牛”們也不用再自怨自艾了,免于成為“屋奴”之苦,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大部分的蝸牛都是屬于草食性的動物,而蝸牛之所以會被說成是農業害蟲,乃起因于有一些在農地環境適應力強的蝸牛如非洲大蝸牛、球蝸牛或是錐蝸牛等,它們會大啃剛長出的嫩葉或幼苗,使得農作物無法再生長;有時也會吃掉正在開花的果樹,讓果樹不再果實累累;而蝸牛爬過已結果的果苗時,其黏液會使果實染病,因此農人們無不恨得牙癢癢的,想方設法地要除之而后快。
但蝸牛難道真是一無是處的農業害蟲嗎?其實也不盡然,例如蝸牛雖刮食〈利用齒舌外推內拉的來回運動像砂紙般地將食物刮取下來〉植物維生,但也因此使植物中的有機質能夠更快分解進入土壤中,讓其他植物能吸收更多的養分;而且蝸牛也會刮食巖石,除吸取造殼所需的碳酸鈣之外,也加速了巖石的分解,讓巖石中的礦物質回歸大地為植物所吸收,促進了植物的生長;同時,生長的植物和蝸牛的本身又提供其他動物重要的食物來源,如此層層相疊也層層相關地形成金字塔式的大自然食物鏈體系。所以小小不顯眼的蝸牛在整個生態系統中,也有它不可忽視的存在價值。
今日由于人類對蝸牛的趕盡殺絕,自然界已經開始失去平衡,食物鏈的連鎖反應使得其他害蟲趁機興起,農田的土壤也因為沒有了蝸牛的刮食而變得貧瘠。為了增加土壤的肥沃,及對付另外衍生出來的害蟲,農夫們只能不斷地在農田里施肥和噴灑農藥,其結果是造成土地更加污染,間接地也毒害了人類自己。在這場人蝸大戰中,大自然付出了慘痛的生態代價,人與蝸牛都是ABC的輸家。
非洲大蝸牛的集體墳場?
人類必須從新學習尊重每種生物在生態體系中的存在價值,試著去體悟有失有得的宇宙規則,進一步和自然界中所有的生命維持和解共生,地球上的生命才有永續長存的可能。
參考資料:
1.臺灣蝸牛圖鑒 謝伯娟著
2.蝸牛不思議 謝伯娟著
@*(weiab.tuozhan.a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