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周末的下午,我帶著就讀小學的侄子和侄女到市郊的公園去游玩,剛要離開公園旁的停車場,便聽到小學三年級的侄子在大聲地呼喊著。
“小雄,你到底在嚷嚷什么?大呼小叫的。”聽到侄子這般地驚呼,我一邊回應著他,同時,和侄女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西邊多云的天空中露出一個窟窿,并透出一大片的陽光直射地面,將原本有些昏暗的廣闊停車場照耀得閃閃發亮。
“偉大的神即將降臨?”小侄子突然興奮地冒出這句無厘頭的話,我好奇地問道:“小雄,你怎么會這樣說呢?”小侄子滿懷期待地回答:“因為以前我在電視和電影里頭好幾次看到只要天空中出現這種光,馬上就會有偉大的神佛降臨,你們趕快仔細地看清楚不要落掉了。”
聽他這么說,我有點哭笑不得地說:“小雄,那只是影片里的表現方式和宗教傳說。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解釋,這種天空中的短暫自然現象,在大氣科學上稱為云隙光,是從云霧的邊緣射出的陽光,因照亮了空氣中的灰塵而使得光芒變得清晰可見。一般只要有云或霧遮擋住太陽,從地面上就有可能看到此現象,所以云隙光在多云的天氣時會比較容易看見。同時,云層還不能夠是整片的,因為這樣光線就無法形成柱狀的形狀了,而且還得要配合足夠的水氣與灰塵的條件,因為光線是需要靠照射到物體才能被人眼看見的,如果天空中沒有這些微粒,即使光線穿透了云層,也是無法被看到的。”
從云霧的邊緣射出的陽光,因照亮了空氣中的灰塵而使得光芒變得清晰可見。
光芒從日落的西方射出,然后輻合于天頂對面的東邊,此種現象即為反云隙光。
看著一臉狐疑的小雄,我想這樣的科學解釋對小學三年級的他來說顯然有點深奧,我趕緊把話題轉回到他所關注的焦點:“在許多電影和中世紀的繪畫中常使用灑落地面的云隙光作為神圣、崇稿、救贖的象征。因此,照耀地面的云隙光,在西方就被稱為耶穌光或上帝之梯。但是,偶爾云隙光也會伴隨著反云隙光一起發生,所謂的反云隙光是一種在日落與日出時分常見的大氣現象。當太陽位于低角度,而陽光穿過云層隙縫形成云隙光時,若有兩道云隙光的夾角較小,對地面上的人來說,就好像是兩條光芒從日落的西方射出,然后輻合于天頂對面的東邊,此種現象即為反云隙光,也有人稱它為佛祖光。簡單地說,穿透云層照向地面的光束叫做云隙光‘耶穌光’,反之,若向天上照射的便稱為反云隙光‘佛祖光’。”
照耀地面的云隙光,在西方被稱為耶穌光或上帝之梯。
各種型態的云隙光。
各種型態的云隙光。
“哇!大伯,你好厲害喔!什么都知道耶!”小學一年級的侄女歡欣地拉著我的手說著。“當然啦!大伯以前看過耶穌光后,便去圖書館和上網查資料,所以我就知道了啊!”我笑咪咪地回答小侄女。
“那以后我遇到問題時,也要去圖書館和上網查資料,這樣就可以像大伯一樣厲害了。”小侄女天真無邪地說著,這時天空中的“耶穌光”也迅速地消失了蹤影。
@*
參考資料:維基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