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今周刊第841期﹔撰文/李建興、許瓊文、梁任瑋】
「因此,上班族根本不用妄自菲薄,許多好企業甚至還捧著鈔票等你去上班呢!」一○四資訊科技集團行銷處協理陳力孑指出。上市輪胎大廠建大工業董事長楊銀明,日前就公開疾呼,該公司五十年來從未裁員,金融海嘯過后更連續三年加薪,目前正式作業員工平均薪資四十三K,卻還是缺工,「這表示,薪水根本不是公定價,就看你有沒有意愿與本事去拿?!?/p>
對此,陳力孑進一步作了一個妙喻,「人才其實就是一種商品,性能、效用不同,自然會有不同價格,而買貨的人(企業)也會因為自己的需求,愿意加價採購!」亦有企業人資部門指出,找到一個適應不良的人,每一離職,公司等于要多損失六倍的薪水,因此「對不對」比「貴不貴」更重要。目前企業要找到理想中的「好人才」,一般服務業平均要五個月,製造業十個月,電子業更要花上近十三個月;在如此需才孔急的職場環境下,好人才的價值非但不該被壓抑,甚至有著強而有力的「薪資議價權」!
盤整自身本事 對應企業口味
因此,上班族強化自身產品力,得先探索企業(或職缺)需求,再盤整自己的能耐,然后兩相對應。
例如上班族的理想求職企業臺塑集團,徵才需求集中在化工、電機、機械科系畢業生,非常歡迎剛畢業者,因為「從一張白紙訓練起,更能塑造出道道地地的臺塑人。」臺塑人資部門說,臺塑新人要能在工廠現場輪班,以體會創辦人王永慶勤勞樸實的精神,而隨企業guoji化,員工也要有接受外派,在國外獨立生活的能力。
至于如何掌握企業訊息,IBM人力資源部處長林雅莉說,財經雜誌、同業公會與協會的刊物,及企業網站都可利用,也可向在企業內部上班的親朋好友與前輩打探。
值得一提的是,很多老鳥轉職時,以為要應徵的職務與原本的工作相仿,卻忽略了各家公司的任務內容不同,與想像中差異甚大,而造成面試時雞同鴨講的窘境,例如某些企業的行銷人員為單純的幕后企畫,有些則須具備辦活動甚至還得拉廣告,因此求職時,都得要事先了解。
陳力孑提醒,很多人想搶進快速成長的熱門產業,但要注意,該產業若求職者比職缺增加的速度更快,反而造成多搶一的局面,未必能拿到稿薪。他舉例,飯店餐飲業近一年來,工作職缺雖增加一一.九%,求職者更大增二成二,嚴格來說是供過于求。反倒是製造業,雖然這一年來人力需求增加八.六%,但由于有意愿從事的人不多,求職人數僅小增二.二%,企業就可能因為需才孔亟,而愿意稿薪徵才。
摸清楚企業的需求,接下來則要盤整出自己能相對應的「賣點」,如相關磚長、證照檢定、實習經驗或參與磚案計畫等,強化產品力。曾著有多本職場相關書籍的奧圖碼亞洲區總經理郭特利說,百聞不如一見,年輕人若能在學生時期就參加企業提供的實習機會,如微軟未來生涯體驗計畫、寶僑家品(P&G)的未來俱樂部、友達的A+種子實習計畫,不但能從中充分掌握企業的訊息,也得以培養符合企業所需的能力。
【本文節選自今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