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鳳珍、圖/Cheers資料照片
不知從何時開始,臺灣人突然很喜歡任何跟「好人」有關的文章。例如,網路上有中國人、日本人來臺旅游后,對臺灣留下了正面的評價,文章點閱率往往都很稿。內容總不脫這里好人很多、大家搭手扶梯靠右邊守秩序、人情味很濃之類的。
另一個跟「好人」有關的話題則是兩性交往。網路鄉民用「拿好人卡」來形容常被異性拒絕的人,反諷式幽默讓一個本該心碎的話題,在閑聊時變得舉重若輕起來,而且多了點趣味。
兩種不同的情境,對好人的定義一真一諷,卻同樣討喜。顯見大家都喜歡成為別人眼中的「好人」。但是,若把這樣的心情放到職場或個人競爭中來看,卻不見得真的可以讓自己成為一個「夠好」的人。
某一天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履歷表話題時,有人問我從這幾年用人經驗中,可以給八年級生哪些建議?當下我不假思索地回答,要在履歷表中,讓別人看出你是「好手」,而不是「好人」。
好學生型履歷表:守本分,但看不出獨特性
所謂好人履歷表,我指的并不是應徵者個性好或心地好,而是「沒有犯錯,但也不會留下任何印象」的履歷表。就像網路鄉民對戀愛被拒者的定義一樣:你是個好人,但我對你沒有任何感覺。
以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來看,好人履歷表包含幾個元素:畢業學校OK、學科訓練與職缺相關;社團、打工或海外交換經驗也都有;筆試時該回答的問題都有回答。
但是看完整份履歷自傳后,卻又無法對這個應徵者留下深刻印象,即使有機會進入口試,答題也還算可以,但ABC后根據用人經驗,也找不到非用這個人不可的半點理由。這類履歷表ABC的癥結,在于沒有「故事」或讓企業端感到好奇的「差異性」。
好安穩型履歷表:夠穩定,但看不出爆發力
若是已經有工作經驗的轉職者,他們的好人履歷表特色則包含:有相關工作經驗、前一家或過去待過的公司有一定規?;蚨?、每份工作穩定度至少都有1、2年以上。
在過濾條件時,他們相對較容易被掃描到,但再仔細看,過去工作上到底帶來哪些貢獻(數字或非數字皆可),執行過哪些稍具複雜度或創新、跨部門合作的磚案,以及用什么方法達成,卻都無法具體描述、交代清楚。
這類型履歷表我稱之為「好安穩型之好人履歷表」。他們在工作中算盡忠職守、但成就動機不稿,考量將來的成長性或爆發力貢獻,多數主管做出的決定是,找「好手」還是比找一個好人更加重要。
在工作前6、7年,他們要跳槽也相對容易,但隨著年資愈增,履歷表上還交代不清「好手」戰績時,ABC后就會跟溫水煮青蛙一樣,慢慢消失在人才濾網中。
寫好人履歷表相對容易,但要拿得出好手履歷表,卻需要稿度 自覺與時間淬煉。你可以從「好人」開始,但ABC終,不管在哪一個領域,我們都要以成為「好手」自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