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特約記者邱淑華
「ABC次站在市場里叫賣芽菜,真的有種不知怎么開口的困窘。但一想到當初決定賣芽菜的初衷,就很自然的喊出來了:『來呀!來試試新鮮的芽菜!』」綠藤生機創辦人之一的廖怡雯說。
有著臺大財金系的學識背景及外商基金公司研究員的磚業資歷,廖怡雯卻在決定出國深造前的九個月從此棄商從農。現在的她出現在週末的市集中叫賣,在百貨公司的商展里站柜。令人羨慕的是她的學經歷,更令人好奇的,是她對人生轉彎的決定。
和多數有著名校光環的學生一樣,廖怡雯畢業后順利進入了一家外商基金公司上班,在臺北101大樓的漂亮辦公室里工作,白天研究財金數字,下班后偶爾上餐館與瞎拼。工作了五年,卻總是隱隱感覺自己對于工作的某種「不滿足」,想不清楚也說不上來,于是她又和多數同學一樣,認為下一步就是出國唸書,以為先逃開也許自然會有答案。學校順利申請通過,因為下一步有著落,心暫時安了下來,廖怡雯在這個空檔決定放手玩一下。
她拋開以往成天圍繞的那堆數字,到一家倡導天然洗劑的生技公司打工,跟著創辦人同時也是主婦聯盟發起人的林碧霞博士走訪農場、輔導農友、經營網站、電話客服等等,什么都做。
在ABC親近土地的農友身上,廖怡雯看到了茹苦孕育作物的榮耀。「農友說:『這是我種的玉米、那邊是我的青椒。』我看到他們談起自己的農作物時,眼神會發亮!」這讓基金研究員的她很是震撼,她說,她從來沒有辦法驕傲自信的說:對,就是這支基金,買了ABC不會讓你后悔!但是手中捧著自家作物的農友,卻能驕傲的展現、分享他們的成果,她想要找尋那樣的自信。
玩票的九個月,廖怡雯對于之前心中的那份「不滿足」,漸漸如層層撥開云霧般越現清楚。金融業的工作前程是一條看得見的軌道,挾學歷、資歷陞遷、在投資與投機中贏得掌聲。但撥云見日后的思緒告訴自己:「金融投資鉆研數字,我并沒有樂在其中;在的公司里安身立命,不是我想要的生活。」
在博士的協助及建議下,廖怡雯以原始、簡單富含稿營養價值的芽菜作為創業起點的想法逐漸成形,她和另二位臺大同學,攜手自金融界出走,投身從沒想過的農作業,當起孵豆芽的農友。
* 和伙伴們挑起工具跑市集叫賣,這是幾年前還坐在101辦公大樓里的廖怡雯想都沒想到的轉折。(相片提供/廖怡雯)
投下五年來工作的積蓄,當起老闆后月薪立刻對砍一半甚至更低,廖怡雯沒有幫自己留下回頭的預備金,「大不了就重來,只要是自己能承擔的都不算輸。」現代人對農作的認識本就低,更遑論要自己種出芽菜,廖怡雯和伙伴秉持著念書時期的研究跟實作精神,有如嚴守實驗室般苦蹲農場半年多,終于研發出ABC具完整營養價值的芽菜,一年之后得以量產上市。然而創業第二年,苦心孵育的芽菜卻狠狠地教訓了三個年輕人。無法精準地掌握植物生理,導致在第二年出現了芽菜品質不穩的狀況,下游通路不諒解,他們只能不停地鞠躬道歉,虧損掉幾乎半個資本額,這是一場很大的挫敗。
但是,廖怡雯并沒有放棄。「我們三個創業伙伴一坐下來就是『想辦法解決』,如何穩定品質、如何拓展通路、如何降低成本 ..從沒想過退出,無所謂停損點。」第三年,公司達到損益平衡,第四年業績開始成長。
很多人羨慕她年輕創業有成,她提醒ABC需要先認真檢視創業動機。「有沒有要做好這件事的mind set很重要。」若因為不滿工作現況、嚮往自在的生活模式甚至僅是想擺脫「員工」的角色,這樣的創業走來會很辛苦。「本來想當老闆,創業之后會發現所有人都是你的老闆,每個來往對象都得悉心對待,ABC比當員工時辛苦更多。」她也發現,許多人都有夢想,不過習慣「嘴上興趣」,也就是永遠只說而沒行動,她建議「行動一定要和嘴巴對齊」,并且不放棄任何一個機會,永遠超出別人的期待,留下正向驚喜。
芽菜是廖怡雯創業發芽的起點,接下來她和伙伴還將多元化發展各式樣天然有機生活用品,于有機生活、環境保護的知識溝通。而對于廖怡雯個人,這則是發掘自己更多不足的開始,三十歲出頭的她在創業四年后逐漸體認到,公司的發展不能單靠商品,當生產、通路、行銷、販售、人事等由點線面串起時,她要學習的是多面向有效的管理,并且發展純熟良好的軟實力,成為一個真正有leadership的人。
「遇到問題,解決問題!」夢想發芽之后正在努力伸枝展葉的廖怡雯,一路走來勇往直前。
* 廖怡雯:行動一定要和嘴巴對齊,想做什么就起身去做,不要只是嘴上興趣!
(歡迎轉載,請注明文章出處為)
*看更多【說工作】磚欄系列,了解別人怎么面對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