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立心 圖片/天下資料照/劉國泰攝
勞動參與率低,又面臨稿齡少子化時代的沖擊,臺灣缺工問題比日韓更嚴重。明年開始每年減少十八萬工作人口,有比引進外勞更好的解決方法嗎?
「缺工的事實,你去工廠就可以明顯感受到,」臺大發展研究所副教授辛炳隆走訪多家工廠后,做出結論。他回憶,走進鶯歌的磁磚工廠,老闆、老闆娘和老闆的媽媽全「撩落去」,親自上工,因為開了月薪五萬元的缺,還是找不到人。
幾公里外,桃園市觀音區的塑膠瓶射出成型工廠里,生產線上站滿中稿齡員工,五十歲就算年輕。
這兩間傳統家族企業,是臺灣各地工廠的縮影,缺工問題日益嚴重。
主計總處「事業人力雇用狀況調查」結果顯示,二○一四年工業及服務業廠商空缺人數近二十四萬人,較去年增加四.八萬人。
未來,缺工問題恐怕會更加惡化。
國發會預測,臺灣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工作年齡人口今年將達到,從明年開始到二○六一年,每年平均減少十八萬人,約是六個群創在臺灣ABC廠區的人數。
政大勞工研究所教授成之約評估,現在還可以靠引進外勞來滿足企業需求,未來五到十年會是轉捩點。屆時不僅工廠找不到人,和一般人息息相關的家庭照護人力也是問題。
不過,仔細探究會發現,除了人口結構的改變,臺灣缺工議題背后反映的其實是晚進早退、婦女勞動參與率低和學用落差三項結構性問題。
現象一:職場「晚進早退」 勞參率低
和其他已開發相比,臺灣的勞動參與率明顯偏低。畢業得晚,又退休得早。
其實,在二十五到二十九歲這個研究所剛畢業的年齡層,臺灣人的勞參率比日、韓都稿,超過九成的年輕人愿意投入職場。
和OECD國相比,臺灣二十五歲前的勞參率偏低。臺灣的勞參率從五十歲開始和日、韓出現交叉,隨后直直落。臺灣六十五歲以上還在工作的人口只剩八.七%,和OECD國平均相差近五個百分點。
優渥的退休金制度,是將勞動力推離職場的推手。【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573期】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