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稚園及初小階段的孩童,宛如一張白紙,你可在他們的腦圖中,刻畫不同的黃色線條,這些線條就是他們不可跨越的界線,學校中稱為校規。在課室中,教師明確地定下種種規條,讓孩童遵守,違者重罰之。“治亂世用重典”的方法深得不少教育同仁垂青。可是,這是否我們改善課室管理的惟一辦法?
對于上述的問題,本人認為是否定的。將課室形容為一個戰場,縱然夸張,但亦不為過。為什么呢?在戰場上,對戰雙方各自按計劃行事,并因應對方的狀況,調整作戰策略。在課室中,教師亦要因應學生的反應,完善課室的秩序。在執行課室管理策略 的同時,教師如能加入“心”和“道”兩個元素,就能做到“不戰而屈人之兵”。
如何不戰而屈人之兵?首先要“以心待人”。舉凡孩童的想法、情感,教師也需要一 一重視和尊重,并在適切的場合,予以關懷和輔導。孩童自出生時,已具備深不可測的學習能力,他們會因應你的個性,作出條件反射。教師如能對學生表現出尊重和關愛,他們亦會學懂如何尊重他人、保障他人的權益。課室管理的勝仗,何愁不成?
另一方法是“以道易道”。從字義上解釋,“道”當然是指“道理”。“易”可作“ 變易”,有改變、變化之意。無論是成人,還是小孩,兩者都有各自對事物的認知,從而衍生出無限的想法。教師肩負傳道、授業及解惑的職責,只要能堅守心中恒常不變的“正道”,自然能改變孩童的無知和困惑。《道德經》曰:“道法自然。”師生互動的過程中,盡可能順其自然,讓小朋友能抒發內心感受,教師的話語亦能更深刻 ,并更接近他們的想法,從而做到“以理服人”。
其實,教師的愿望又何止傳授知識予小孩這么簡單。作為一個有“心道”的教師,當然也希望孩童能學懂尊重他人、學會感恩、明辨是非等普世價值。某一節課的課室管理,其背后的意義,并非單單的知識傳遞,而是一次教導普世價值的德育課。課室管理的成敗,ABC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樹立榜樣,以“心道”服眾,導孩童向善。如是者,課室亦可以變成一個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