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合此三項特點的經驗,通常伴隨著愉悅與美好的感受。
我也將這三項轉化做為我過去進行國文與寫作教學經驗的反思起點。
從老師中心到以學生為主體
初執教鞭的時光,我總喜愛使用以教師為中心的闡述式教學法,我的教學姿態是權威不可侵犯的,ABC常對學生說的句子,除了一般老師倒背如流的“畫線、重要、這會考”外,就是“這句文言文解釋,同學懂不懂?”到后期,累積了一些教學經驗,便大膽嘗試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方式,重視和學生互動的教學法。
我常希望透過課堂中與同學間看似“無厘頭”、“搞笑”的輕松哈啦的過程中,讓學生練習說出自己對于課堂知識的學習體會,而我再見縫插針地適時引導,讓學生覺得有趣、愉悅,有互動參與感。
“教”與“學”經驗融合為一
在教學過程中,不論在“事前備課”的教學大綱、課堂討論主題或者是“上臺教學”與學生互動的每個時刻,以及事后反思教學行動過程中,我都會反思我所采取的教學策略,其內在目的是什么?我當下又感受到什么?嘗試讓自己在“教”與“學”的經驗融合為一。
創作中有欣賞 欣賞中有創作
教學的后期階段,我更想把教學當作一種藝術,也就是一種創造,在以學生為主體教學法的師生互動中,不再過分的控制教學流程。學生的反應有時是驚奇的,有時是充滿想像力的,但也有時會感受到失望與挫折,但這樣的經驗不管好與壞,正向與負向,我都把它當成是一種教學經驗的創作。無論好、壞經驗皆可反思欣賞,再從過去的教學創作經驗中,透過欣賞的過程獲取新的教學靈感,讓教學藝術創作成為一種生生不息的動態式正向循環。
教師教學確實是一種完整的,具有美感的“教有限,學無限”藝術創作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