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的個別差異是怎樣形成的呢?有的理論認為這由人的遺傳決定的;有的理論認為這是由人的所謂環境決定的。研究表明,人的遺傳因素、天賦素質或生理條件,只是構成人的個別差異的物質基礎;而環境也不是單獨并機械地決定人的心理個別差異。人的心理個別差異,是人們在各自不同的素質基礎上,在各自不同的社會物質生活、文化教育環境中,接受不盡相同的影響,從事不盡相同的社會實踐活動的結果。正是這些后天的決定因素,使每個人具有不同的興趣、性格、能力等特點。
每個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既是教育的結果,也是教育的一種條件。只有針對學生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這就是“因材施教”。材就是指教育物件的具體條件,其中包括他的興趣、性格、能力等心理上的特點。“因材施教”就是承認差異,重視差異,在教育或教學上,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區別對待,盡可能使每個學生按不同的條件在各方面都得到發展。研究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有利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有利于學生素質的整體提稿。
歷來的教育家都很重視研究學生心理的個別差異。孔子要求對每個學生的差異進行詳細的觀察:“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退而省其私”。他認為在教育實踐中要注重學生的個別差異和教育的關系的研究。許多的教育工作者分析學生的心理差異而且分析這些差異形成的學生個性特點,提出改變和發展這些特點的教育措施,從而達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學生之間,不僅在認識上存在著差異,在精神面貌、道德品質,乃至解剖生理等方面也都存在著差異。認識這些差異,區別這些差異,運用這些差異,才能使每一個學生在自己的基礎上得到應用的提稿。@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