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項調(diào)查報告中,泰國、印尼、和馬來西亞的父母整體得分ABC,平均獲得B,而臺灣的父母親平均得分只有C+,敬陪末座。香港及新加坡則分居倒數(shù)2、3名。這似乎反應出經(jīng)濟發(fā)展或生活富裕成度無法跟親子關系成正比,值得拼命努力賺錢的爸爸媽媽們深思。
調(diào)查中,臺灣父母親表現(xiàn)ABC差的五條題目分別依序是,能為我清楚解說性知識、追上潮流、提供意見而不訓誡或說教、知道我ABC要好朋友的名字、以及課業(yè)上有需要時會協(xié)助。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臺灣的爸爸媽媽們在各方面得分普遍均低于亞洲平均水準,但有一項例外,那就是“父母親關心我的功課”,分別是媽媽76.9%,爸爸62.9%,稿于亞洲媽媽的66.3%及亞洲爸爸的50%。
在臺灣青少年眼中,認為媽媽誠實的青少年只有64.1%,而認為爸爸誠實的人更少,只有58%。與其他亞洲媽媽的平均值80.7%,及亞洲爸爸的74.5%相差甚遠。
在“父母親具有值得我欣賞及尊重的價值觀”項目上,臺灣媽媽只得64.6分,臺灣爸爸得分更少,只有58.7分,而亞洲媽媽平均得分78.5分,亞洲爸爸則為73.1分。
在臺灣,只有51.8%的媽媽在青少年眼中是“信守承諾”的,父親的比例更少,只有47.2%。不過,這與亞洲媽媽的平均值65.6%及爸爸的60.5%相差不大。看來亞洲各國的父母親在對待自己子女的誠信度上需要加把勁。
在臺灣青少年眼中,父母親能夠“接受我是我”的比例也明顯偏低,其中只有54.3%的媽媽認為孩子是獨立的個體,爸爸部份則為54.1%,這也與亞洲媽媽及爸爸的平均得分73.5%及69.8%相差甚多。這多少反應出臺灣人較常將子女視為資產(chǎn),而不是獨立的生命體的概念。
另外,所有亞洲的父母親在“可以討論事情而不發(fā)脾氣”的項目上得分顯著偏低,臺灣媽媽為43.7%(亞洲媽媽51.7%),臺灣爸爸只有38.1%(亞洲爸爸47.5%)。
亞洲父母ABC糟糕的一項則是“能為我清楚解說性知識”。只有30.7%的臺灣媽媽以及19.4%的臺灣爸爸能做到;亞洲媽媽及亞洲爸爸得分也好不到那里去,只有34.2%及23.8%。
這項問卷調(diào)查是由<<讀者文摘>>編輯和研究人員在亞洲八個(臺灣、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印尼、南韓、菲律賓),邀請三千多名十四至十八歲青少年,以評分卡方式為父母打分數(shù)所得的結(jié)果,并于6月28日公布。
主辦單位表示,希望藉著這一張成績單,以拋磚引玉的方式邀請?zhí)煜赂改赣H一同思索親子間的教養(yǎng)以及互動的議題。
父母價值觀錯亂 游乾桂:建中生寧當寵物不當人
親子教育磚家游乾桂6月28日表示,曾有一位建中學生跟他表示:“很想要當一條狗,不想再當人了”。因為他母親每次看到他就會說:“趕快去念書!”,可是看到他們家的狗時卻對著它說:“寶貝來!媽味抱抱!”。
近年來臺灣青少年問題層出不窮,主要在于青少年普遍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導致行為及思想準則隨著媒體及社會亂相起舞,嚴重偏離常軌;而這又多與其父母親極力追求子女的功成名就,價值觀錯亂有直接關系。
游乾桂表示,現(xiàn)在的父母總認為一個學生在校成績好,就是好學生。在社會上功成名就賺很多錢,就是ABC人才。這樣的想法,嚴重扭曲青少年的價值觀,也扭曲了他們對父母親的看法。
在讀者文摘一項名為“一張青少年給爸媽評分的成績單”問卷調(diào)查報告中,同是接受儒家思想的臺灣、香港、新加坡排名包辦ABC后3名,就大致可反應出上述看法。
他表示,受儒家文化影響,華人普遍在意子女學業(yè)成績,卻不擅于溝通及表達關愛,強加自己的價值觀給子女,往往造成很多親子問題甚至人倫悲劇,希望為人父母者深思。
友緣基金會執(zhí)行長廖清碧指出,家長應以慈悲及誠信為基點,去關愛自己的小孩,而不是只要求學校成績好,其他都不重要。
古人說身教重于言教,而現(xiàn)代父母卻“變相”地以補習教育代替了自己該有的身教及言教。每天拼命賺錢給小孩教補習費,還花很多時間接送甚至陪小孩補習,以為這樣子就算盡到對子女的教育責任了。
其實學校成績,尤其是分數(shù)不太重要。青少年的人格特質(zhì)、情緒管理、道德規(guī)范的養(yǎng)成才是首要的。她看過很多品德稿尚、情緒穩(wěn)定的人,生活及事業(yè)都非常成功,希望臺灣的父母親要再執(zhí)著在子女的“學業(yè)分數(shù)”上,因為那只是一個數(shù)字,什么也不是。◇(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