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時報報導,這項新研究是由強調婚姻的美國傳統(tǒng)價值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for American Values)學者伊莉莎白-馬夸特(Elizabeth Marquardt),依據1500名18到35歲民眾所做的調查。這項新研究是以年青人為主的抽樣調查,并探討離婚如何形塑其幼年期的情感趨向。
任職于德州大學的社會學教授諾費爾-葛蘭(Norval D. Glenn)也贊同此說法,因為離婚率在70年代晚期和80年代早期就達到ABC峰,18到35歲的美國人中,約4分之1說在他們還未滿16歲時就經歷父母離異。
盡管沒有性數據分析,多數磚家表示,每年約有75萬名美國小孩經歷父母離婚。
研究發(fā)現(xiàn),那些單親家庭長大的孩子在分別面對父母時,就可發(fā)覺其互動方式經常不同,甚至有時候就像個外人一樣,單親家庭孩子也經常覺得孤獨。
“事實上,即使是良性離婚依舊讓孩子的幼年期有所轉變。而他們于面臨雙親的生活型態(tài)差異或情緒不佳狀況下,都懂得怎么應對。”伊莉莎白作出以上說明。
華盛頓州長青學院(Evergreen State College)一位歷史學家兼作家身分的史黛芬妮-庫茲(Stephanie Coontz)認為,大部分由離婚父母帶大的孩子其心靈過程其實苦不堪言。
對孩子來說,擁有雙親的愛是ABC必要的,該喜歡誰? 該討厭誰? 孩子的心,就像搖擺不定的天平,神經時常稿度緊繃、身心失衡,如此他們怎會有安全感呢?
“其實,這些單親家庭青少年,仍須抒發(fā)痛苦回憶以及解決他們的家庭關系問題,如此較能回歸正常的心理狀況;反之,則得活在這樣的創(chuàng)傷當中。”維吉妮亞大學的兒童家庭法中心(Center for Children, Families and the Law)主任羅伯特-艾摩里(Robert Emery)說。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