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西根大學研究員伯藍地.佛萊茲(Brandy Frazier)表示,“自小孩開始問為什么起,為了能獲得正確答案,他們也會問自己相同的問題。小孩學習新的事物要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積極。”
幼兒求知欲強 能分辨因果關系
1900年對小孩行為發展的研究,已經了解到小孩只知道兩個事件發生時間先后的關系,直到七、八歲才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系。而ABC新的研究卻指出,早在三歲的時候,小孩就已能分辨事件的因果關系了。
佛萊茲為了要了解小孩對于不同問題的反應,和他的同事檢視了六個二到四歲小孩每天和父母、兄弟姐妹或是訪客之間的對話內容后,總共約發現了3100個與因果關系相關的內容。
研究員分析了這些問題的內容,如“媽媽,為什么我的肚子這么大?”“為什么不把燈一直開著呢?”和“蛇沒有耳朵,是如何聽到聲音的呢?”佛萊茲說,“小孩似乎對于他們有興趣的事物,有一定程度的求知欲。”
未獲得滿意答覆 持續提問機率稿
研究的另一部份則是以實驗室為基礎,包含了四十二位年齡三歲到五歲左右的學前兒童。研究人員使用玩具、故事書和影片來激發小孩的興趣,由此來觀察小孩的說話內容。此研究項目設計了可引發小孩提問的情況。例如,在小孩面前描述一本故事書的內容,原本應該將牛奶加入榖片,但故事卻描述小孩把柳橙汁倒入榖片中。
研究人員對小孩測試的項目分別提出了正確的解釋和答非所問的回應:例如,當小孩問及柳丁汁故事的情節,“他為什么那樣做?”時,大人會提出“他以為那是牛奶。”或是答非所問的回答:“我喜歡將牛奶加谷物中。”兩種答覆。
結果發現,小孩對于正確解釋和答非所問有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方式。將近三成的機率,小孩獲得一個正確解釋的答案后,會點頭表示同意,或是說“喔!”。對于答非所問的解釋,超過了二成的機率,小孩會重復再問原來的問題。而只有百分之一的小孩,獲得正確答案后還會再問相同的問題。
小孩的問題千奇百怪,但是他們無非是想要從這些問題中獲得合理的答案,父母親可在回應他們的問題后,繼續引導小孩思考其他的問題,除了能增進親子間的互動,也更能激發小孩的創造和思考能力。
孩子自小便對這個世界充滿疑惑與好奇,渴望探索這個世界,在面對孩子千奇百怪的提問時,即便無法有問必答,也可以盡量利用正面的方式來引導孩子。(JOHN MACDOUGALL/AFP/Getty Images)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