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父母都堅信,稱贊孩子可以建立他們的自信心,使他們得到安全感,樹立起正面的積極意識。那么,為什么會有不適當的稱贊,使孩子產生緊張和惡劣的行為呢?理由就在于,孩子們經常產生破壞的沖動意識。
當父母對孩子說:“你好乖啊!”、“你真聰明!”的時候,他可能會因為心目中的自己不是這么一回事,而無法接受你的稱贊。在他眼里,你可能是用一種稱贊的方式來“諷刺性”他,希望他成為父母所希望的樣子,因為大多數時候,他可能不是“乖孩子”,也不“聰明”。因此,當他聽到的稱贊愈多,為了表現他真正的“自我”,他的行為就會愈惡劣。
事實上許多父母都有這樣的經驗,就是當他們剛剛稱贊孩子的好行為之后,孩子們接著就會撒野,好像孩子對他們的稱贊不在意。這可能是孩子們演的“啞劇”,是他們采取的表達方式,表達他們有一個“公開的形象”之外,還有一個更真實的“隱藏的自我”。
我的兒子剛滿月的時候,朋友羅萍帶著她的四歲女兒小雨來看弟弟。一見到我兒子,羅萍便把他抱在懷里,端詳了好一陣子;而小雨則表現出少有的安靜,獨自在一邊玩,好像媽媽不存在似的。于是,我們便跟著小雨開玩笑說:“小雨,媽媽把弟弟帶回家,你覺得好不好?”見小雨不說話,我們又說:“不然,媽媽再生一個小弟弟給你好不好?”見小雨還是不說話,我們便討論起羅萍再生一個兒子的可能性。
又過了一陣子,小雨仍然一個人安靜地在玩。這時,我意識到可能冷落了小雨,便對小雨說:“小雨今天表現真乖,真是一個乖孩子!”這時,只見小雨突然起身,隨手把荼幾上擺著的一個小花瓶推倒在地,摔得粉碎。
過了幾個星期之后,小雨無意中透露了這次風波的袐密。原來在媽媽逗小弟弟玩的時候,她心里就一直嘀咕:“媽媽平常總是責備我,原來她喜歡的是弟弟。如果媽媽真的帶一個弟弟回家,那么我的玩具是不是就要全部被他霸占了呢?要是這樣,我不要弟弟;或者如果我生一場大病,這樣媽媽一定會為了照顧我,不要小弟弟。”正當她想到這個壞主意的時候,我就為了她的安靜而夸獎她,我的夸獎提醒她不該有這種壞想法,所以她想表示不該得到我的夸獎,于是東張西望,看到小花瓶,就立刻發生了之后的事。
“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
盡管贊美通常具有神奇的效力,但是經驗告訴我們,贊美有時也像青霉素一樣,不能隨便拿來就用。使用藥效強烈的藥品有一定的規則和注意事項,如劑量、間隔時間,以及注意可能產生的過敏反應等。所以在稱贊孩子時,也要注意規則,不能“超劑量”使用,并注意使用時機,防止“過敏性反應”等。
例如,在孩子把房間打掃干凈以后,ABC恰當的評論是表示他打掃得如何辛苦,房間有多干凈;ABC不合適的話語是表示他有多乖、多主動。父母對孩子所用的夸獎字眼應該是一面鏡子,提供一個“真實”的影像反映孩子的“成就”,而非夸大他表現的影像。下面的例子就提供了一些適當的稱贊方式。
有家人旅行回來之后,父母忙著上班,八歲的兒子便在家里把房間收拾得很整潔。他將地上的垃圾掃干凈,將桌上和窗戶上的灰塵擦干凈,并把椅子放得很整齊。媽媽回家見到了非常稿興,大方贊賞兒子的努力─
媽媽:“房間那么臟,真不相信你只花了半天工夫就清理得干干凈凈。”
兒子:“這是我做的!”
媽媽:“房間里滿是灰塵,爸爸的雜志、報紙又到處都是!”
兒子:“我把該擦的都擦了,該放好的都放好了。”
媽媽:“這工作非常不簡單呢!”
兒子:“是啊!”
媽媽:“房間里好整潔,看起來就叫人心情舒暢。”
兒子:“對呀!這樣子干凈多了。”
媽媽:“謝謝你,兒子。”
兒子:“不客氣。”
這位媽媽的話使兒子因為自己努力打掃而稿興,因為他的成就而得意。這天傍晚,他幾乎迫不及待地等待爸爸回家,要讓爸爸看看整潔的房間,重溫因為努力工作而帶來的好心情。
相較之下,下列的贊美的話語對培養孩子的品格來說,就沒有如此大的效力─
“你真是個了不起的孩子!”
“你真是媽媽的小幫手。”
“要是沒有你,媽媽真不知道該怎么辦。”
這些贊美可能會讓孩子覺得自己還沒達到這么稿的標準,且無法長久保持這種光榮記錄而引起焦慮,造成他們采取負面行為,以減輕心理上的負擔。所以,父母要盡量避免使用“了不起”、“像天使一樣美麗、可愛”等不著邊際的贊美,給孩子恰當具體的贊美話語,贊美才會成為一股提稿孩子健康成長的動力。
轉載自:德威出版《學會跟孩子說話》@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