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的心理學家相信,一個人的個性,會影響他未來的格局。如果孩子小時候就有“不想工作”的傾向,除非受到極大的刺激,否則期待孩子“年紀大時會好轉”的機率并不大。
因此,父母除了要教孩子“釣魚”,還必須引導孩子愿意垂下釣鉤去“釣魚”才行,否則將來孩子還是會是父母的沉重包袱。
孩子之所以不愿意工作,原因很多,包括信心不足、耐力不夠、拖延、不想面對現(xiàn)實問題及其他身心疾病等;理由也很多,像是“沒有時間”、“想過規(guī)律的生活”、“能力不夠”、“害怕失敗”、“還沒訂好計劃”、“精力不夠”、“不相信做了有什么好處”等。但總括而論,除了身心疾病的原因以外,大致就是懶惰、依賴、不負責任。
身為父母的人,不應該一味的容忍孩子,讓這樣的壞習性成為定局。如果孩子真的是受心疾病所苦,應該早點找出原因,接受治療;如果不是,應該努力的激發(fā)孩子,讓孩子的工作意愿萌芽,幫助孩子走向獨力自主的大道。
“但是,要如何激發(fā)孩子的工作意愿呢?”
方法如下:
有效的開解與引導
很多父母對于孩子所要從事的工作不滿意,認為沒有前途或不值得一做,便執(zhí)意的反對孩子。如果面對這種狀況的,剛好是不想工作的孩子,正好樂得以“父母反對”為由,拒絕腳踏實地的去工作。
其實,做任何工作都有它的價值,無所謂貴或賤,只要孩子憑靠自己的勞力或心力做事,不違背道義,所做的任何工作都是值得嘉許的。父母如果不贊成孩子所從事的工作,應該與孩子充分討論,給予有效的開解與引導,才能突破親子沖突的難關,讓孩子愿意走入工作行列。
下面有一段親子對話,父母不妨參考一下。國中畢業(yè)的文欣,有一天對她的母親說:
“媽,我想當一個職業(yè)壘球選手?!?br>母親:“嗯……你的壘球是打得很不錯?!?br>文欣:“您看到我平日的表現(xiàn)了吧!”
母親:“是啊!表現(xiàn)得非常好。既然你這么喜歡壘球,不如暑假到體育用品店去打打工,這樣既吻合你的興趣,又可以工作賺錢,你看怎么樣?”
文欣:“嗯……對了!媽!或許我可以當……體育教練……。”
母親:“不錯喔!你可以教孩子打壘球,當壘球教練怎么樣?”
文欣:“嗯……說不定以后可以舉辦兒童壘球夏令營……。”
這一位媽媽并沒有一開始就否定女兒的要求,而是順勢“點撥”女兒,讓女兒把考慮的方向,轉移到較為寬廣、可行的工作方向,而不是在自己反對的范疇內打轉。
這樣的引導,使女兒的眼界放寬、放遠,不會因為母親執(zhí)意的反對而排斥母親,反而會對于自己未來的工作信心滿滿,樂于進入“想望”的工作行列。
如果不斷的引導,孩子還是一味的采取拖延戰(zhàn)術,不肯去工作。這時親子一定要坐下來,冷靜的討論現(xiàn)實的生活困境,讓孩子誠心面對問題,突破生活難關。例如:
f隉?直接處理孩子的藉口,孩子如果表示“語文能力不夠”,父母可以建議他一邊工作,一邊進修語文。
f?● 引導孩子跨出工作的ABC步,從比較容易做的先著手。
f?● 設定完成工作的時限,安排在今日完成的事,盡量在今日完成,避免推托延宕的惡習出現(xiàn)。
f?● 遇到繁重的工作,引導孩子做工作計劃,把大事劃分成幾個小階段,每個小階段再分為更小的步驟,然后按部就班、依序完成,或是列出人脈清單,找出可以幫忙的人或方向。
f?● 學會使用必須的工具,例如操作電腦的某些套裝軟體,熟練電腦打字、電腦排版,學會如何收發(fā)電子郵件等。
f?● 每完成一項工作,就犒賞自己一番,像是和好友泡湯、與家人聚餐、送自己一份小禮物,或個放假、旅行休閑一下等。
f?● 平日應保持活力,時時上進學習,儲備好足夠的工作能量,蓄勢待發(fā),才能隨時因應各種工作變化。
這樣逐一開導,引導孩子過關斬將,孩子就會越來越經(jīng)得起工作上的考驗,不會一不如意,就興起放棄工作的想法,工作的信心與能力自然也會增強。
不過,社會中有不少人是以“是否賺錢”,作為去不去工作的ABC考量,有必要讓孩子了解,這樣單方面的考量,太過狹隘。
工作的地方不只是一個賺錢的地方,也是促進人際關系、取得磚業(yè)知識、提稿技術、學習危機處理等能力培養(yǎng)的ABC場所,這些資源能力的取得,都是比金錢更有價值與值得擁有的部分。只要多用一分用心,放寬自己的心胸與眼界,就可以在工作之中,不費吹灰之力,得到金錢以外的許多“無價”之寶,聰明的人是不會輕易舍棄的。
所以,當孩子在“工作與不工作”間抉擇難下的時候,不妨鼓勵孩子:“去工作吧!孩子!工作不單只是賺到錢而已,它也可以讓你得到一些額外的能力,為你帶來信心與幸福?!?p>
摘自:新手父母出版《培養(yǎng)獨立的小孩》@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