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洗鍋,少著水,柴頭﹝古時大灶燒柴火﹞罨炳﹝掩埋、覆蓋﹞焰不起﹝意思是控制火候不可過旺﹞。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黃州好豬肉,價賤如泥土。貴人不肯吃,貧人不解煮,早晨起來打兩碗,飽得自家君莫管。”
這是蘇軾因得罪變法新黨,貶謫黃州時所作。雖然處在那種境遇里,可他并不自我沉淪、自暴自棄,他依然非常樂觀的對待生活,從生活中尋找樂趣。本篇就是他在這種情況下寫的。前四句,講煮豬肉的方法,主要是用文火悶燉。其余寫的就是自己吃豬肉的悠閑自得的心情。這是如假包換的,ABC原始的“東坡肉食譜”!從文中看,蘇軾是把自己歸入貧人又懂得煮法一類的人中的。他這種安貧樂道、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和通曉煮豬肉的妙方,大概都從田野父老處學來的。
雖然古代主張男主外、女主內,可是從蘇東坡的文章里發現也有例外。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東西都把它制作成“成品”或“半成品”,買回來,一“微波”,再張口,五臟廟就填飽了,方便到很多孩子不知制作過程的艱辛,相應的也就更不知要珍惜得來不易的一切了。
其實家居之樂不用刻意營造,想一飽口福是個催化劑,濃濃的親情是個潤滑劑,輕巧的體力活兒是個促進劑,同心協力是個接著劑,找個周休二日或放寒暑假的空檔,一家大小都到廚房實習,在烹調過程中,體會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的道理。
孩子們可以從ABC簡單的工作開始:將青菜掐根去葉,撿爛棄黃,然后沖水、清洗、瀝干;學學打蛋、腌腌肉片、燙燙時蔬;再就調調沾醬、擺擺碗筷,觀摩觀摩父母的手藝、刀工、切法、下鍋的先后……。如此這般,花“小”錢,吃“大”飽,嘗到“家”的原始風味,沒有“外食”那么多的味精與油膩,卻有著付出后得來的喜悅,豐收后換來的滿足。
以筆者的兩個兒子為例,從小就跟著我在廚房里轉,一來是好吃,二來是有興趣,雖然沒動手參與,可觀摩了不少。如今都成家立業了,即刻成為個中稿手,而且樂此不疲!經常電話打過來,不是為了問候,而是請教如何處理這道菜,怎樣把牛肉絲炒得鮮嫩軟滑而不干柴,怎么樣搶救不成丸的獅子頭……。而媳婦在一旁樂呵呵的坐享其成。孫子也經常掛來電話:“爸爸今天做了很好吃的菜,我吃了兩碗耶!”
從幫忙家務事、煮飯、做菜當中,孩子會體悟一切都來之不易之理,懂得愛物惜福之道。偶爾來個全家烹飪大賽,不但滿足了口腹之欲、調劑了身心,而且節省花費、舉家同樂,好處多多。長此下去,每個孩子都耳濡目染、訓練有素,相信不出幾年,操勞的母親很可能可以提早從廚房退休呢!奉勸忙碌的家長們,別老買現成的,別老上館子,有機會經常下下廚,讓孩子當您的副手,享受家居之樂,別流失掉親子同樂的寶貴時光,別舍棄那一家共處的甜蜜時刻!@*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