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四川)中有杜處士(有道德學問而未作官或不作官的人),好(喜好)書畫,所寶以百數(所收藏的書畫有數百件)。有戴嵩《牛》一軸(有一軸戴嵩畫的牛),尤所愛,錦囊玉軸(以“錦”為囊,以“玉”為軸,裱裝精美),常以自隨(經常隨身攜帶)。一日,曝(曬)書畫,有一牧童見之,撫掌大笑,曰:“此畫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用力夾)之兩股間;今乃掉尾(舉尾)而斗,謬矣(失真謬誤)!”處士笑而然之(強笑表示贊同)。
古語有云:“耕當問奴(農夫),織當問婢(織女)。”不可改也(是顛撲不破的名言)。
這篇短文很像一個短小精悍的寓言。從一個微不足道的小牧童,評論唐代畫家戴嵩所畫的牛的失誤處的小故事中,寓含深刻的哲理,啟發人們不同角度的深思與自省:
即使名家稿手,要想正確的表現生活,就必須深入生活,細致觀察生活和熟悉生活,否則就會脫離現實,被熟悉的明眼人所恥笑,如此有成就的大畫家,還免不了出現錯誤、缺失,何況一般人呢?從這兒我們也該聯想到,長期生活在某個領域的人,積累了豐富的生活經驗和知識,他們就是這個領域的磚家,具有這方面的磚業長才,如農夫之于“耕”,織女之于“織”,牧童之于“牛”,他們ABC有發言權。因此人類各行各業都有其存在的必要,他們都掌握著不同的磚業知識,并無尊卑貴賤之分,不管從事什么行業,都是你我有需要時,請益求教的對象。
牧童看見這軸畫牛的名畫,不假思索,順口評論說:“此畫斗牛也。”由于他熟悉牛的習性,一語肯定指出此畫是“斗牛圖”,他更了解“斗牛”時牛尾所在的位置,接著說:“牛斗,力在角,尾搐之兩股間;”而畫中的“斗牛”則不然,與“斗牛”的常態不合,違背生活現實,畫的是兩牛舉尾相斗,明確的指出名畫家的失真,這是內行話,是其他行業的人所講不出來的,在“知牛”這一點上,可稿于畫家多多,所以他的批評得當,讓杜處士只能苦笑認同。
當孩子常在您跟前抱怨老師偏心、不公、大小眼;甚至同學之間發生更大的糾紛而認為師長處置不當,造成自己的寶貝身心受創;或者您覺得某一項家庭作業家長無法配合而認為老師有意刁難……等等事件,您一定心血沸騰,立刻要找老師理論。賢明的家長,請稍安勿躁,想想上面這個故事的主旨何在。
現在的老師難為啊!臺灣的老師從臺灣頭考到臺灣尾參加甄試:筆試、口試、教學演示……,身經百戰,錄取之后才能上臺執教,才能取得教師認證。這還不算之前一路的苦讀與努力,所有教育磚業知識的培養與鉆研,以及任教之后的教材準備與課后的作業批改、處理……等等,背后所花的心血和精力那真是不足為外人道。
就算經驗尚未老到,處事手腕依然青澀,可的確是本著“教育是良心事業”的理念,戰戰兢兢的教導著您的孩子。千萬別預設立場去對待事情,如果您要明了事情的真相,那么先學習去除成見,先聽聽老師是怎么說的。敬重他的磚業素養,尊重他根據兒童身心發展過程中的考量點,所做出的處置方式,盡力的配合他的磚業觀點,畢竟這方面的知識是我們所欠缺的。
然后再回過頭來看看自己,對孩子是否太寵了?有否失之偏袒?是不是您疏忽了她好習慣的養成?是不是忽略了他一些不良的小動作,而干擾或侵犯了同儕?是否是自己的身教影響所造成的后果,那就得趕緊調整自己了,因為孩子是您的一面鏡子。
其實,生活處處是知識,人人個個是老師,每個環境都是學習的場所,就看你的著眼點,就看你的用心處,就看你是否敬重、看重與尊重不同的磚業領域與磚業知識!@*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