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的媽媽應該都希望自己“盡量不要罵小孩,當個和藹可親的母親”,但現實卻是“一天到晚都在罵小孩,真的很討厭”吧!
對著賴床的孩子說:“快起床!不然要遲到了!”好不容易起床之后,又拉開嗓子催促孩子:“快吃早餐!”“臉洗了嗎?頭發亂七八糟的!”“快點出門上學!”
等到孩子好不容易出門之后,一定會有早就氣力用盡,暫時沒辦法做任何家事的媽媽吧!
孩子放學回家后,媽媽的臺詞又換成:“老師有出功課嗎?”“快去念書!”要補習的話,就會說:“快去補習班!”晚餐做好的話,就會叫孩子:“趁熱快吃!”“快去洗澡!”“你要看電視看到什么時候啊?不用念書了嗎?”太晚了就會跟孩子說:“不要熬夜,快去睡覺。不然明天又要睡過頭了!”……
這里面有哪些是你經常掛在嘴邊的臺詞呢?說不定有人是“全部”,對吧!
虛心聽教、深刻反省、不重蹈覆轍── 這是父母責備孩子的原因。換句話說,除了這些原因之外,父母不應該拿“就是不爽”“覺得丟臉”“不合己意”這些理由來斥責孩子。
不過,就算父母有無數個“希望孩子能行得正、坐得端”的正當理由,但孩子聽不進去的話,就沒有任何意義。
對孩子來說,什么的斥責是無效的呢?
簡單來說,就是“只是嘴巴說說”的斥責方式。
比方說,孩子放學回家之后,你囑咐孩子:“快去洗手漱口。”但聽到孩子回說:“我要去朋友家玩,要先把功課寫完,沒空洗手漱口!”時,你是否也就因此作罷呢?
或是要孩子:“快整理房間!”時,孩子回說:“等一下就會整理了啦!”時,你是不是只丟下“記得收啊!”就走了呢?
雖然父母“不想老是怒氣沖天的指責孩子”,但像前述的例子里,只要孩子一回嘴,就覺得“自己該說的都說了”就不管的家長,其實還不少。
但這樣只會讓孩子更不想理會爸媽說的話。
叫孩子做什么,就要讓他們現在完成,沒有什么“等一下”,父母需要的就是這樣堅決的態度,而這種態度的必備條件就是“觀察狀況”的能力。
其實有很多父母都只是嘴巴說說,不會勉強孩子一定要完成,特別是當孩子說“我要做功課”“我要去補習”的時候,立刻浮現“這也沒辦法”這念頭的父母,就不會勉強孩子了,甚至會有“沒辦法,男孩子天生就是不會打掃”這樣的想法,一開始就放棄叫孩子打掃的父母。
“只會嘴巴說說,卻不會要求孩子一定要完成”,父母說的話孩子就不會放在心上,久了之后,孩子就會產生“爸媽也只是說一下而已,隨便回個兩句,他們馬上就會閉嘴了”的想法。
為了避免這樣的情況發生,首要任務就是“爸媽說過的話,一定要讓孩子確實完成”。
你可能會想說:“這樣會不會給孩子太多束縛?”但請想想,自己是不是“連不用馬上做的事,都要一直催、一直催”呢?提醒孩子的時候,除了要抱著“一定要讓他們完成”的態度之外,無須馬上完成的事情就不用說了。更進一步來說,“超越孩子可處理的范圍,說了也只是浪費口水”。
“去洗手漱口!等一下,你鞋子有沒有好好收到鞋柜?去浴室之前,也把書包整理好!有講義的話就拿出來!功課呢?”
像這樣連珠炮般的說話方式,只會造成孩子的混亂。先排好優先順序,交代的事一定要讓孩子完成── 這樣才是培育孩子乖乖聽父母話的“聰明責備法”。
─ ─摘自:《媽媽這樣做,男孩會不同》新手父母出版提供@
責任編輯:黎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