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我女兒因為生下來時只有一千多公克,住了一陣子保溫箱,現在又常常感冒、發燒,我婆婆的觀念很傳統,不讓我帶小孩去大醫院,都去找些民間秘方或是給些老中醫看,小孩也怕打針吃藥,每次婆婆說不上醫院,她就稿興得不得了,我真的很擔心這樣真的有效嗎?
答:小時候,對面的阿雄只要鼻血,就會聽到他阿嬤大聲喊:“頭卡緊往后仰!”隔壁胖胖的小強,常會在吃飽飯后摸他的大肚子時,招來大人的一頓罵;瘦巴巴的小花妹,則是不時的被強迫喝下那碗恐怖的牛奶加參粉。這樣的記憶相信你并不陌生,在阿嬤的經驗和神奇秘方中帶大了不少小朋友。這些個“阿嬤經驗”到底管不管用呢?有些是沒根據的,不過有些也是很科學的,尤其以前沒有預防疫苗,傳染病又多,小孩一發病常會是急癥、重癥,此時阿嬤的經驗自然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阿嬤的經驗中,應用到中醫觀念的比率非常大,其實中醫本身有很多育兒觀念就是值得推廣的,例如有句話說:“欲得小兒安,常帶三分饑與寒。”這是很有科學道理的,因為過飽喂食會增加脾胃負擔,反而減弱消化吸收能力,吃得很多卻吸收得很少,身體也就越瘦弱。其實幼兒饑餓就會哭鬧索食,吃飽了就會乖乖睡覺或是玩樂,慢慢觀察就可以知道小孩的飯量是多少了。阿嬤也說:“有六月天無六月囝。”包裹密不通風的衣著,會使體質新陳代謝旺盛的小孩出更多汗。
中醫認為汗血同源,消耗過多的汗使小孩體質瘦弱而常哭鬧不安。反而幼兒穿著少一點的衣物,可以使脈理更加密實,抵抗力更好,就不用花錢買吧參(又稱西洋參、粉光參)來顧小孩的肺了。這些老阿嬤對付幼兒疾病的自力救濟方法,雖然是以前醫療不普及沒有辦法中的辦法,但其實也具有某些方面的效果,這也反映出兒科外治法是值得被介紹出來的,作為常規醫療之外的輔助DIY。
外治法顧名思義就是不用內服藥物,古今皆然,小孩就是不愛吃藥,所以二千四百年前的中醫古書就記載著藥浴法、熱熨法等此類外用方法,歷代也都有兒科外治法的使用記載。有鑒于此,筆者匯集了珍貴的經驗寫成《寶寶不再生病了》這本書,提供父母幫助小孩更快恢復健康的建議。書后并附有中醫的育兒秘訣,以及民間常見的錯誤使用中藥解說,可以作為婆媳之間不同觀念疑問的參考。
陳俊哲1964年生,臺灣省嘉義縣人現任華梵大學推廣教育部中醫講師華人世界瀏覽率ABC的中醫網站“細說中醫”站長網址:www.cmedicine.org學歷稿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江西中醫學院中醫系畢業
小方法.大妙用 :
◎ABC令家長們緊張的發燒,可運用蔥的摩膏法:材料:老蔥4根、麻油或橄欖油少許。用法:將老蔥搗爛取汁,加麻油或橄欖油少許,用手沾取藥汁涂滿雙掌,互搓溫暖后,向患兒全身按摩,包括頭面、手心、腳心、胸口、頸項,如此數遍,再以厚衣包裹,微微出汗即可,不可出大汗。
◎ABC簡單對付幼兒厭食的方法,則可用姜的摩膏法:材料:老姜1塊、橄欖油少許。用法:將老姜搗碎取汁調入少許橄欖油,以手指沾取藥油按摩嬰兒腳底,按摩部位以足心為主,手法須輕柔緩慢。如果對象是1歲以后的學齡前兒童,可以直接按摩腹部,以肚臍為中心,半徑約5公分,由右而左的順時鐘方向畫圈圈,每次3分鐘,一天3次。編者注:此文由細說中醫網站站長陳俊哲提供,我們將陸續介紹有關小孩的保健資訊,以服務讀者,敬請期待。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