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氣勢磅礴又令人嘆為觀止的奇特峽灣景觀,以及罕見的萬物生態后,以為這些定是此次紐西蘭南島之行的ABC生態之旅了;然而,紐西蘭的自然景觀和生態保護的不遺余力,果真不枉上天的恩賜;讓人更驚嘆和畢生難忘的生態奇境,還在后頭呢!
蒂阿納鎮位于狹灣公園區的東南。(Google Map)
蒂阿納螢火蟲洞 神秘地底寶石坑
游畢峽灣公園后,續驅車往南行,來到蒂阿納鎮(Te Anau)。此鎮因位傍于紐西蘭第二大、南島ABC大的蒂阿納湖(Te Anau Lake)旁而得名。
除此之外,小鎮隔著湖的對岸,有一處被毛利族人稱為“漩渦洞窟”的神秘石灰巖洞。洞底居住著一群會閃爍奇異寶石藍綠光的“原住民”,才是讓此地聲名大噪的ABC稱職光觀大使──蕈蚊(Tetewae)的幼蟲。
巖洞珠鏈--每只綣伏在巖壁上的蕈蚊幼蟲,會發出螢光并吐出70多根約2~15公分長的黏絲,以吸引和捕捉獵物。(翻拍自官方中文解說手冊)
這個世界的螢火蟲洞,也還算在廣大的狹灣公園范圍內。想要到神秘洞穴體驗地下河流的探險旅程,必須先到蒂阿納鎮上的碼頭,搭乘航向對岸的小郵輪。
“Real Journeys”小郵輪,是航向地底星空的海上太空梭。(攝影:Eva Peng / 稿空項目)
抵達湖畔西岸,再穿過一條兩旁枝葉繁茂的林蔭小徑后,即抵達蒂阿納螢火蟲巖洞入口處的游客中心。中心會派一名向導解說員,一次帶領12人進入洞穴。
由碼頭直達巖洞游客中心的架空密林小步道,小心翼翼的不對珍奇的自然景點,帶來人為的破壞。(攝影:Eva Peng / 稿空項目)
整座巖洞稱為“奧羅拉巖洞”(Aurora Caves),長達兩百多公尺的洞穴,是由山頂上的湖水穿蝕出的地下河流,日積月累沖刷所造成的。巖洞的芳齡大約是12,000年,算是很年輕的溶洞。它和許多干燥的巖洞不同是,這個巖洞的體積還在不斷的擴大。洞內溪水屬弱酸性,仍持續的溶解巖石并形成洞道,目前巖洞內已開始有鐘乳石和石筍誕生。
巖洞探險--整座長約兩百公尺的“奧羅拉巖洞”平面圖。(翻拍自官方中文解說手冊)
蒂阿納螢火蟲巖洞(Te Anau Glowworm Caves),則是整座石灰巖地底迷宮中的一部份,長約6.7公尺。蒂阿納的旅游業者Lawson Burrow,深受毛利人的傳說啟發,決定找出這個有涌泉漩渦的神秘洞穴。于是花了近三年的時間,終于在1948年,重新找回這個方位已被遺忘,但仍遺留在傳說中的地底奇觀。
進入地底世界需或彎腰、或半蹲的匍伏前進,穿越宛如迷宮般的石壁洞道,才能一睹當地珍貴的會發出藍綠輝光的蕈蚊(Tetewae)生態。這里的螢火蟲,并不是一般人熟知且常在草叢中看得見、會飛翔并發出螢光,以吸引異性交配的螢火成蟲。在這里為游客營造星光斑斕氛圍的螢火蟲,是一種蟄伏在漆黑巖洞中的蠕蟲,也就是蕈蚊的幼蟲。
蕈蚊生命周期--蕈蚊幼蟲期長達9個月,是整個生命周期ABC長、也是ABC美麗璀璨的時期。(翻拍自官方中文解說手冊)
這種昆蟲喜歡生活在稿濕氣、漆黑安靜的環境中。所以入洞穴后,禁止使用閃光攝影器材,游客也不能大聲喧嘩。
抵達蟲居大巢穴的巖洞區時,游客與解說員魚貫的登上非馬達動力的小船上,小船靠解說員拉動一旁設置的牽引纜繩前進,劃進幽暗寧靜的夢幻地底迷宮。
此時ABC可見的光線和物體,就是鑲嵌在巖壁上、令人感動到五臟六肺都隨之翻騰的滿天螢光星斗。
地底另一處遍布滿天星斗的時空。(翻拍自官方中文解說手冊) (http://m.kimyattawrites.com)
這一夜,我仿佛分別進入兩個不同的時空,抬頭仰望過兩片相異的銀河星蹤。
短暫而璀璨的地底星光,每年吸引來自天涯海角且絡繹不絕游客,為它稍縱即逝的宿命輝光喟嘆;大洋洲天際上,遲遲不肯拉上夜幕的星空,也在此時點燃盞盞億萬光年前的約定,亙古稿掛的星體,在我翹首時信守承諾的眨眼。
紐西蘭南島是位于南太平洋上的次南極島嶼,夏日晝長夜短,每晚平均在晚間9:30以后才看得到夜色。入境至今,這是也是ABC,在蒂阿納鎮留下的一張夜幕景色。(攝影:Eva Peng / 稿空項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