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勞媽媽的縮影:
早上起床后,匆忙為家人準備早飯,自己早餐顧不上吃就忙著給孩子沖奶粉,喂飽了孩子,老公吃飽上班了才輪到自己吃早餐。
一邊洗碗、拖地、清洗寶寶臟衣服……還要一邊跟孩子玩兒,忙了兩小時終于可以出門買菜了,一手拎著垃圾,一手推著嬰兒車,肩膀上還有挎包裝5著寶寶奶瓶、水杯……
手忙腳亂選齊了該買的肉和菜后,嬰兒車上放著剛買的菜,然后推著孩子回家了。
中午煮飯了,讓孩子坐在廚房門外,自己一邊炒菜一邊留神孩子在干什么。孩子一陣哭喊,媽媽狂奔過去,一回頭菜燒焦了!
中午吃飯了,孩子不喜歡吃,一會摸摸玩具,一會拍打桌子,媽媽耐著性子一勺一勺哄著給孩子喂飯,冷不防孩子打掉了碗筷,媽媽終于爆發(fā)了。
隨著孩子長大上學,以為可以歇一歇了,沒想到又要圍繞著孩子是否讀興趣班,接送孩子上補習班,晚上還要輔導孩子寫功課忙得焦頭爛額……多少中國媽媽是這樣的遭遇?
其實,帶孩子可以不用這么累!下面5個原則大人既能偷懶,又能利于孩子成長:
媽媽決定孩子吃什么,孩子決定怎么吃
由媽媽決定孩子今天吃番茄還是牛肉或是其他食物,只要食物準備好了,放到孩子面前,給孩子戴上圍脖。吃還是不吃、吃多還是吃少、吃番茄還是不吃牛肉,讓孩子自己決定。食物掉地上了涂衣服里了不責罵、不幫忙,當孩子停止了勺子筷子的時候,你只需要問一句“不吃了嗎?”就可以收掉。孩子會養(yǎng)成很好的習慣——吃飯是自己的事兒,如果因為不好好吃飯而導致餓肚子那是自己沒好好吃飯的結果!
媽媽確保孩子的安全,孩子決定怎么玩
外國的不少家庭都有幼兒玩耍的磚門區(qū)域,確保了孩子不出意外后,家長可以自由做自己的事情,該做家務做家務、該看書看書,互不干擾。孩子雖然有時候需要大人的陪伴,但是玩耍的時候,磚注對他們來說更好,他們能從普通的玩具里發(fā)現趣味甚至“寶藏”。帶孩子外出時也是如此,只要確保沒有危險,偶爾抬頭看看孩子的動向,大人就可以看書或干其他事情,而不是一步不離孩子。
在大人的放任下,他們逐漸學會主動交朋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也會放松地去尋找環(huán)境中的小樂趣。過多關注孩子的父母,到頭來一些孩子本應自然學會的東西反而要父母去教,遺憾的是也教不來。比如創(chuàng)造力、交朋友、解決矛盾的能力等。
媽媽“指手劃腳”,孩子自己動手
當孩子到了2歲左右,他們會很熱衷“插一腳”,比如父母在拖地,孩子也說要拖;媽媽在洗衣服,孩子也說要洗……這是讓孩子變得勤勞、爸媽可以偷懶的絕好機會,過了這階段,你想讓孩子“動一動”都難。做家務了可以讓孩子參與,讓孩子收拾玩具、擦小床、丟垃圾、疊小衣服,外出時讓孩子拿個小袋子。孩子完成時不要忘記稱贊一下,自豪感和成就感會讓孩子更樂意動手,養(yǎng)成習慣后,干活將成為孩子自然而然的事情,就如同呼吸、進食一樣簡單,而不需要父母苦口婆心地教育“勞動的意義”。
媽媽負責支持孩子的興趣,孩子決定“學”或“不學”
該如何發(fā)展孩子的興趣愛好,是不少父母育兒路上的難題。因為不僅孩子的興趣不容易抓準,并且當孩子不敢興趣時父母也會抓狂。似乎孩子沒有一個興趣愛好,就是父母ABC的失敗。其實孩子喜歡做某件事情時,父母不阻止,并且支持孩子一直做下去的就是興趣。當孩子不感興趣了或者興趣轉移了,媽媽也無需強迫,因為強迫的也就不是興趣了。只有孩子自主帶著熱情做,才會投入并且ABC終得到收獲,“強迫的果子不甜”,在孩子的興趣上也是如此。
發(fā)掘孩子興趣的小技巧:
很快記住詩歌或歌詞→語言天賦
很快感知父母的情緒→擅長社交
方位感很強→想象力豐富
哼唱時隨意編歌詞→音樂天賦
經常提出稀奇古怪的問題→邏輯能力
經常模仿旁人或電視人物→表演天賦
經常畫畫寫寫并且唯妙唯俏→畫畫天賦
媽媽負責當“小白”,孩子決定是否完成作業(yè)
父母需要知道的一點是——孩子作業(yè)的目的是檢查孩子的學習情況的,爸媽沒必要“指點”他們。當孩子寫作業(yè)時,媽媽可以做自己的事情;當孩子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干脆當當“小白”吧,你的犧牲會換來孩子的積極思考和尋找解答方法的動力,否則你的“盡責”會抹殺了孩子這些動力。當孩子由于作業(yè)拖拉而未能完成作業(yè)時,不指責不動怒,讓孩子決定是否按時睡覺還是第二天接受老師的批評,這些舉動會讓孩子負起責任——做不做作業(yè)是自己的事情。
做到上面這5個原則,會讓你省力不少,并且孩子的能力在你的放手下會出乎你意料地發(fā)展,趕緊試試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