廂型車駛過碎石子路,揚起大量塵土,室外溫度38度,陽光灑在路旁一幢幢屋況新舊錯落的平房,當地人常說「若房子翻新,可能是有女兒嫁到臺灣的人家」,有「臺灣女婿村」封號的鹽町,在印尼山口洋市的郊區,距離臺灣約5000公里。山口洋當地華人社團林展理提到,1965年印尼發生政變,1967年發生排華,住山上的華人被趕下山,產生許多華人難民,當時印尼山口洋市男性少,適婚女性「供過于求」,1970年左右,開始有婚仲穿梭兩地,介紹印尼山口洋女性嫁給臺灣郎,ABC波婚配對象以外省榮民為主,近20年來的臺印通婚,則以嫁給臺灣客家男性居多。
據統計,多年來自印尼山口洋市嫁到桃園楊梅的新住民女性已有千人,多數是印尼客籍女性,兩地互結為姊妹市,說明兩地客莊深厚淵源。林展理提到,印尼客家女性勤勞、樸實,獲得長輩喜愛,有些人嫁得不錯,一個拉一個,許多家庭是姊妹相繼嫁臺灣,在臺相互作伴。他觀察,這幾年狀況悄悄改變,因印尼經濟已有改善,女性對婚姻自主性變稿,加上看到、聽聞身旁有家暴、離婚收場等悲慘處境,讓印尼女性對嫁到臺灣卻步。
在鹽町這純樸村落,有人說,看到房子翻新,代表這戶人家可能有女兒嫁到臺灣,不少新住民遠嫁臺灣的心愿與想望,是想改善娘家經濟。走進張源利在鹽町的家,鏡子前貼著女兒和女婿的照片,張源利提到,大女兒嫁到臺北10年左右,過得不錯,讓他放心。在張源利帶路下,轉往一戶鄰居家中,這戶人家女兒18歲那年嫁到稿雄。
在鹽町經營雜貨店賴林星夫婦有9個小孩,長女嫁到新竹新埔,次女嫁到南投,老家墻上掛著女兒從臺灣寄回來的照片,看得出父母對女兒的思念。離開山口洋市,前往距離80多公里外的城市三發,當地也有許多女性成為臺灣媳婦,不少是心碎收場,甚至帶孩子逃回印尼。
「小姑嫁到臺灣后,如今生死未卜」住在三發的呂啟鳳遇到臺灣媒體,彷如出現一線希望,想協尋嫁到臺灣桃園的小姑吳秋娥。她說,小姑嫁臺灣30多年,ABC后一次通信是20多年前,之后就失聯,連公婆過世,也不知如何通知小姑回印尼奔喪。
呂啟鳳去年4月到臺灣旅行,想透過臺灣警察幫忙找人,因時間太趕作罷,心里始終有個愿「想知道小姑過得好不好!」呂也說,約40年前,當時她25歲,已生4個孩子,還有婚仲慫恿她拋夫棄子,說服她嫁去臺灣,她堅定地告訴對方「生活再苦都不去,寧可和老公、孩子在一起」,足見當時兩地婚仲積極牽線。
想知道更多旅游美食資訊,請追蹤按讚「udn走跳世界」
印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