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華爾街日報》報導,成年后的生活顯然需要家長具備這些知識。這并不意味著你家孩子需要念個 證券分析領域的MBA、或者你該聘個理財顧問來給家里的學齡前兒童來個啟蒙教育,不過,為了日后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財務資源,孩子們顯然應該具備更多知識。
孩子們從父母講話獲取信息的能力是無窮無盡的,即便有時候我們一口咬定他們在我們說話時根本沒帶著耳朵來。還有,我們向他們灌輸的概念可能沒法一次讓他們理解,三次五次可能也不行,甚至十次八次之后還是沒什么用。但是在你說過無數遍之后,事情總會奇跡般地突然迎來轉機:或許是你的措 辭、或許是當時的氛圍、再或許是孩子自身經歷讓他們終于對你的諄諄教誨從心里產生了共鳴。
當然,那時候的你可能不會意識到這一點。但早晚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教給孩子的東西正在發揮作用。
大約一年前,《華爾街日報》文章“孩子們應該學會的理財守則”的作者杰弗(Jeff D. Opdyke)開車帶兒子和他的隊友參加完足球比賽后回家,一輛很酷的意大利跑車停在了他們旁邊,兒子的隊友驚呼到,哇,那家伙可是個有錢人。
當時杰弗的兒子玩手持游戲機正玩得不亦樂乎的,他抬頭看了一眼,隨口答道,并不是花了多少錢讓你變得富有的,你不知道,那個人可能用光全部家當來買輛好車,剩下就什么都沒有了。所以他可能根本就不是個有錢人。
就這樣,杰弗的兒子不經意間一席話就糾正了隊友對財富的定義。他說出這樣的話可謂毫不費力。發生在他兒子身上這件小事證明,當父母開始向子女灌輸理財知識時,他們的努力總能使事情 有所改觀。
不過,兒子能做此評論并杰弗一次教育的成果。杰弗夫婦兩人早就告訴了他這些,而且是不斷重復的。
早受教育好
當孩子們還小的時候你更容易影響他們,而且此時也沒有家庭之外的經歷會先你一步給他們的思想塑型。這并不是 說你無法抹去他們已經建立起來的習慣或想法,而是一旦他們長到油鹽不進的十來歲時,你再說什么就很難管用了。
說一千道一萬,我們教育孩子 并不是為了把他們塑造成一門心思追求財富的人,而是希望孩子們步入成年后能具備相關知識、在各種理財問題上能夠做到游刃有余,不論是消費、儲蓄、投資還是撤資。
相比其他遺產,這種能力無疑是父母能給予孩子的更大的饋贈。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