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科學》報導,研究主事者加州大學富爾頓 (Fullerton) 分校的心理學教授梅樂絲(Melanie Mallers)博士說: “相較于母親,父親對于孩子日后的心理健康,有著更加深遠的影響?!?
她與研究人員進行一場為期8天的試驗,總共電訪了912位、年齡分布為25到74歲的男性與女性,記錄這8天內每天的心情與經歷,主要目地著重在受試者的心理情緒與情感挫折上(如沮喪,緊張,悲哀等等),以及是否遇到任何煩惱的事項,包括爭論、爭吵和家人意見分歧或與工作有關等等。
受訪者并被問及兒時與父母親的關系,如“說到與父母親之間的親子關系,你會給自己打幾分?”“當你需要父母親的關懷時,他/她通常會用多少時間陪伴你呢?”
這份研究并將試驗參與者的年齡、童年情況、現在的家庭收入、心理精神狀態以及父母親目前是否仍健在,皆納入考量因素。
結果顯示,與父親童年關系良好的孩童,成年后較不會出現情緒化的情形,而且對他們而言,生活中出現挫折感的機率較低。
此外,大部份的受試者,尤其是男性,都認為自己與母親的親子互動關系較為親密,而且他們在生活中出現挫折感的機率,也比其他人少了3%。梅樂絲教授認為這不足為奇,因為先前早有研究顯示,比起父親,母親通常更會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呵護與安慰。
關于為何與父親的關系,會深刻影響著兒子成長后的情緒處理方式,雖然還未能提出完整的解釋。不過,梅樂絲教授表示,與父母互動關系較良好的孩子,或許是在與父母的互動中,孩子不但能汲取長輩的經驗,并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學習到與他人的相處之道。
她與研究人員,下一步將會繼續研究父母親的管教方式,對孩子日后的情緒與行為模式 究竟影響有多深遠。
此研究結果是梅樂絲教授于上月12日,在美國心理協會的第118屆年度會議上所提出,并被刊登在《科學日志》上。
(http://m.kimyattawrite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