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郵電報》報導,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菲納德(Anne Fernald)解釋:“你將透過語言的方式構建寶寶的智能。幫助孩子學習新單詞是意義非凡的。”
家長在教導嬰孩學習語言時,ABC連結單詞和其含義,讓小孩的大腦能磚注于學習復雜話語中的意涵,例如大人可以這么對小孩說:“讓我們把橘子連同香蕉、蘋果和葡萄放到碗里去。”而不要用簡單的圖示和嬰兒語言對小孩說:“這里有個橘子,那是一個碗。”
佛羅里達大西洋大學(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心理學教授霍夫(Erika Hoff)表示:“我給媽媽的建議是必須與你的嬰兒交談。孩子們可以聽到大量他們的大腦不太懂的談話,但他們仍能從中受益。”
科學家們早就知道,在孩子開始就讀幼兒園之前,來自中產階級或富裕家庭的孩子所聽過的詞匯比來自低收入家庭的同儕多出數百萬個,這會讓窮人家的孩子掌握較少的詞匯,并導致他們在學習準備上落后。菲納德說,某些衡量顯示,來自低收入家庭的5歲孩子,在語言發展上可能比同儕落后兩年,這是一個難以克服的成就差距。
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Medical Center)的儂貝(Kimberly Noble)醫生說,腦部掃描支持這個連結。她發現,兒童早期的經驗塑造了他們大腦形成的連接,而來自較稿社會經濟背景的孩子,投入較多“神經空間”(neural real estate)到涉及語言發展的大腦區域。
菲納德在比較弱智的孩子如何處理他們聽到的語言時,發現這種詞匯的落差大約發生在18個月大時。在她的研究中,低所得家庭的小孩達到2歲熟練水平的時間比富裕家庭孩子晚6個月。
試想:“這只貓咪在板凳上”這句話。如果孩子都知道“貓咪”這個詞,且其大腦識別這句話的速度夠快,那么從上下文中就可猜到“板凳”的意義。但如果他辨別貓咪的速度緩慢,那么“板凳”在他有機會學到之前就稍縱即逝了。
在實驗中,菲納德把錄音機藏入講西班牙語家庭的低所得家庭幼兒的T恤里面,以確定他們整天聽到了什么。她發現,有一個孩子一天聽到超過12,000個童言童語的詞匯,而另一位則只聽到670個詞匯。她在報告中說,收到更多童言童語者處理語言更有效率,他們也會更快學會詞匯。
霍夫提醒,不僅交談的數量重要,質量也很重要。她研究學習雙語的家庭后發現,無論是哪種語言,當孩子與說母語的人學習時,他們有較好表現。換句話說,如果爸爸媽媽說西班牙語,但英語不流利,ABC讓孩子在家里先學習堅實基礎的西班牙語,然后到學校再學習英語。
菲納德在測試120個教導家長如何與娃娃們談話的課程是否有效的實驗中發現,招收低收入西班牙裔媽媽們的“跟我說西班牙語”(Habla Conmigo)課程大有可為。她說,接受了為期8周訓練的母親比對照組的母親,更會使用較稿品質的語言跟他們的孩子說更多的話。在小孩兩歲生日時,他們的小孩掌握了更多的詞匯,處理語言的過程也比較快。
(責任編輯:張東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