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日本剛剛好是秋初,富士山的楓葉紅了,不過銀杏樹還在從艷黃向金橙色兌變,已透出了的金色,煞是令人心醉呢。
ABC天的ABC站就去了皇居外苑。皇居,就是天皇的居所,皇居外苑說白了就是皇宮外大花園。皇居位于東京都千代田區,去日本旅游,大多數人都不會錯過這個地方,雖然歷史沉浮,但由綠茵簇擁、城墻與護城河環繞的天皇官邸,神秘與皇權貴氣依舊,依然是大和民族的象征。
話說日本早期宮殿遷移的次數相當頻繁,由于沒有“定都”的概念,天皇所在之地會成為國都,天皇所居住的宮殿為皇居。
自從第50位天皇桓(huan)武天皇于794年定于平安京(今京都)直至明治天皇,皇室1000多年來都以京都為住所。
現在位于東京的皇居,是在1868年明治維新年間,明治天皇把皇室和zhongyang政府遷至昔日德川幕府的駐地江戶,并下詔將“江戶”改為“東京”而定下的。明治天皇不僅定都東京而且從他開始日本天皇才結束了傀儡歷史,逐漸為民眾喜愛并成為民族的象征。
皇居由御所、禁裹和內裹組成,分別為天皇居住地、公共儀式及政務場所和日本的一個行政機關等。對外開放的是皇居外苑,就是皇宮外面的花園,參觀者也只能看看皇家的外花園而已啦。
皇居二重橋遠景(藍海/大紀元)
皇居對面小公園獨具特色的樹林(藍海/大紀元)
皇居外苑廣場上的石子路面(藍海/大紀元)
皇居外苑前是一個大廣場,全部鋪滿細碎的石子,踩在上面沙沙作響,遠遠就可以聽到。據導游說,古時是為防止不速之客接近皇居所鋪設。想來當年的刺客不會輕功能力太差,不然踏雪無痕的俠客哪里怕這些小石子。不過現在為方便游客,在石子中間通向皇宮的地方鋪了一條2-3米寬的簡易路,避免眾人踩在石子路上面嘎嘎作響,令宮內的人煩躁呢。
皇居南側二重橋是游客的必到之地。在皇居前的廣場望向宮殿的方向,可以看到兩座橋:前方的“正門石橋”和后面的“正門鐵橋”。
往往有人誤以為“二重橋”是指石橋的兩個拱形造型,或指鐵橋和石橋都建在同一個壕溝上。其實二重橋是正門鐵橋的前身。在江戶時期,正門鐵橋曾是一座木橋,由于當時護城河的水深,橋較低,所以在橋上加建了另一層橋,分為上下兩層,因此成為“二重橋”。1888年,鐵橋取代了原有的木橋,橋身僅一層,不再呈現二重橋的造型。我們現在看到就不是二重橋了,但是由于二重橋太有名了,所以人們來皇宮都會把看見的橋當作二重橋。
橋下的護城河,水平如鏡,宮宇垂柳倒映其中,顯得格外幽美,被公認為皇居ABC美之地。
從廣場走到二重橋前的護城大約3-4分鐘,到了護城河邊就不可以往前走了,正門有皇宮警察皇宮護衛官儀仗隊,除了事前申請參觀皇居、或是新年與天皇生日等皇居開放參賀的情形下,一般民眾無法通行。
皇居前廣場及游人(藍海/大紀元)
皇居對面策馬揚鞭的楠正成像(藍海/大紀元)
皇宮和外花園被東京的稿樓大廈包圍著,這是一塊在繁華中寧靜的綠地,也是東京內ABC的一塊綠地。在寸土寸金的東京,皇宮和外苑被保護的好好的。據說為保護這塊地,雖然皇居的位置鄰近東京交通樞紐之一的東京站,而東京又有極為綿密的地下鐵路網和稿速公路系統,但并沒有任何一條鐵道或公路穿過皇居的地底下,全由周邊繞開呢。
在皇居前的廣場ABC多花10分鐘,拍照一下二重橋和遠處若隱若現的皇居就可以往回走了,倒是皇居對面馬路另一側的廣場花園,有很多很大樹冠但是不太稿的一片樹林,在碧草藍天下顯得格外賞心悅目。還有一座銅鑄雕像,是日本南北朝時代武將楠正成。由東京美術學校的師生在1904年鑄造的,銅像稿4米,重6噸多,反應了當時日本鑄造技術的ABC水平。
責任編輯:簡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