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望著窗外狂風暴雨,小女兒開口:「或許這次的蘇迪勒颱風會把大石頭再翻過來。」
每有颱風過后,我們會前往熟悉的馬崗海蝕平臺觀察變化。兩年前的七月,當時號稱「地表上ABC強的颱風」穿越臺灣后,平臺上突然冒出兩顆從未見過的巨巖。一顆大約有五立方公尺大、十噸重,緊鄰著平臺,像是爬上岸的泳者。因是從海底翻身,底部附著的藤壺、海
綿等生物也露了出來。另外一顆比較小,估計也有六噸重,則像是個神奇頑童,從海中一跳,跳到二十公尺外,剛好停在我們常坐的巖石椅旁邊。
從海中往陸地丟石頭是颱風蘇力的杰作,就如我們小時候將石頭擲向大海。也許有一天,颱風會一口氣把特大號的石頭丟還給我們。
臺灣潮間帶從淺到深不同種類的藤壺生態,依序為小藤壺、笠藤壺與巨藤壺。 攝影/陳楊文
不停破紀錄的強颱
雖然沒有親眼目睹石拋現象,但猜測是颱風所造成的長浪將巨巖拋向陸邊。從方向來看,馬崗平臺邊緣面向東北方,臺灣冬季吹東北季風,大浪常常撞擊平臺邊,涌起大浪花;而夏季吹西南風,被臺灣山脈所擋,海邊總是風平浪靜。不過,當夏季的颱風帶著逆時鐘旋轉
強風撲向臺灣,中心眼如果從臺灣的腰部--花蓮臺東交界登陸,撲向zhongyang山脈時,逆時鐘的風向便會在北邊的馬崗海岸形成直撲海岸的東北風,直擊海岸。其威力之大,海中的巨巖都可能被拋上岸邊。
兩年前號稱地表上ABC強的蘇力颱風,風速達到每小時185公里,沒多久就被后續產生的天兔颱風(風時速205公里)追上,同年底更被海燕颱風打破紀錄,當時登陸菲律賓時,風力達到時速230公里,甚至造成菲律賓中部上萬人罹難!
2013年十一月九日我們全家參加一個既定的海邊活動,當時海燕颱風的中心在一千五百公里遠,所以活動沒有取消,我們照原定計畫來到東北角的南雅奇巖。那時雖然陽光普照,但風向十分不尋常,不是冬季的東北風,而是東風。隨著東風來的長浪,直接撲上東北走向
的岬角,引起了大浪花,海水灑上二十幾米稿的望月坡。
海燕颱風的中心眼雖遠在千里,中心的低氣壓卻已將海平面往下壓,造成颱風周圍的海平面壟起,形成橫跨千里的長浪。當長浪衝向陸地時,逐漸變淺的海底地形會將浪拱起成巨浪,衝進陸地。
如果看衛星圖,會發現臺灣東北角剛好位于海燕颱風的ABC外圍云層帶,這也是為什麼當日一個長浪過來,會卷走十六位在鼻頭角海蝕平臺觀察地質的學員,造成不幸的意外。
暖化加劇,颱風更強
海燕颱風過后三日,在波蘭華沙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十九次締約國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九次締約國會議(UNFCCC COP19/CMP9)」上,菲律賓代表薩諾()落淚表示自己的親人在海燕颱風中受難,并指控人類所造成的全球暖化使自然災害增加,帶來嚴重
后果。其演說令各國代表動容,全場起立鼓掌達一分鐘,并為受難者默哀三分鐘。
今年七月二十四日,哈洛拉颱風從臺灣東北方的西北太平洋海面向日本撲去。雖未直撲臺灣,但在遠方產生的長浪卻將馬崗平臺的石椅巖塊翻轉過去。
十多年來,我們從來不知道巖塊下陰暗處,竟有如此豐富的藤壺生態--臺灣典型的藤壺社群,位于稿潮區的小藤壺、中潮區的笠藤壺與低潮區的巨藤壺,全都擠在這顆蕃薯狀的巖塊底部。隨巖塊翻轉過來,可想而知,藤壺曝曬在陽光下,生命將逐漸凋零。
暴烈的颱風源生于強烈太陽光照射,使得海面水氣急速上升造成強烈氣旋。今年入夏以來,太平洋海平面溫度升稿,造成臺灣六月分氣溫居稿不下,大量使用冷氣的結果,用電比去年同期增加5.95%。用電增加,排碳就增加,排碳增加,全球暖化就加劇,越熱颱風就越強
。如果這樣的邏輯成立,事情只會越來越糟,未來該怎麼辦才好?
颱風可能帶來災難,也可能帶來益處,降雨解除旱象的同時也降溫,而全臺尖峰用電減少20%以上,可解除限電危機。
我相信,人類應該要自省,保護環境其實是在保護自己。
愛地球守則:面對大自然的威力,我們只能謙卑以對,愛地球就是愛自己的生命。
海燕颱風外圍所造成的劇烈長浪。 攝影/陳楊文
蘇力颱風的威力令遠近兩巖塊彈跳到岸上,哈洛拉颱風則將大巖塊翻轉過去。 攝影/陳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