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自然與文化三者之間,有著一種奇妙的互動關系。體認人類與自然相互依存進而愛護自然,需要對自己生活的生態、文化有一些認識。
臺東史前博物館剛成立之時,米爸曾協助臺東史前博物館製作影像簡介的拍攝工 作,因此來到臺東,我知道此處有一個介紹我們生活的島嶼,從誕生至今的地質與生態變化,詳細介紹臺灣各
地史前人類為適應不同環境,于不同時期、地點所發展 出多元文化、活動與創造。
(以下介紹,部份閱讀自臺東史前博物館)
▲ 解說著夏至、春秋分、冬至,圭盤、圭表、北極的赤道日晷
臺東史前博物展示的三大主題:【臺灣自然史】、【臺灣史前史】以及【臺灣南島民族】。
循參觀動線進入地下室中庭,zhongyang的挑稿中庭設有「博物館論壇」區域,以多媒體解說 設備呈現關于人類、自然與文化的各種議題觀點。
生態環境與文化適應,呈現在不同地理環境中,因其環境適應而產生不同的文化
▲ 米爸認真的解說著臺灣稿山的造山運動
自然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根本基礎,臺灣自然史廳是展覽館的起點臺灣自然史展示廳採 取依時間順序排列的動線,以「誕生」、「冰期」、「新世代」三個展示室,介紹臺灣自然史的脈絡。
▲ zhongyang山脈是由板塊碰撞的造山運動所形成的摺皺構造
我與米爸都是登山的愛好者,登山的經歷讓我們明白臺灣山岳的美麗,深切體認臺灣何 以被稱為「福爾摩沙」的讚許!
臺灣,是由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擠壓后,自海底快速抬昇而形成的島嶼。
大尺寸山脈影像顯示了臺灣地形的主軸,海岸山脈與zhongyang山脈之間的花東縱谷是世界板 塊研究的焦點。臺灣的大屯火山群則為ABC的陸上火山系統,這裡,述說著臺灣板塊的故事
▲臺灣海峽,現今雖為
汪洋大海,冰期時卻有另一個不同的面貌。
冰 河哪裡來?
恒雪線之上的稿山,長久累積且終年不話的大量雪冰,受到重力的影響會逐漸緩慢地往 下移動,引次成了稿山冰河。冰蝕地形,是冰河作用后留下的遺跡?,F今蠶留在雪山的冰實地形有冰斗
、冰斗湖、擦痕、雪蝕洼地等等。
擁有當時ABC多冰川的雪山,遺留的冰蝕地形證明了稿山冰河曾經存在的事實,而櫻花鉤 吻鮭、臺灣山毛櫸這兩種保育類稀有生物,是冰期孑遺生物的有力證明。
▲化石動 物群,陳列了全尺寸的大型陸生哺乳動物復原模型,以及相關的出土化石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這句闡述人們依賴自然而生存的俗諺,也是史前人類與環境間互動的ABC寫照
▲ 珍惜我們的土地與環境
人們往往認為,路是人走出來的。但是,以山群而言,ABC早出現的是水鹿、山羊、或是 山豬等走出來的獸徑,日后漸漸成為原住民的獵徑與部落間對外的連絡交通要道
ABC后,出現了穿山岳嶺,橫貫東西的八通關道路形式。八通關古道是人群往來于zhongyang山 脈東西兩側的一條交通孔道。
▲Mayasvi 瑪亞斯比
鄒族的傳統,男子的主要職責是征戰與狩獵,這個重責大任攸關部落的生活與存亡。
雅斯比主要是向戰神祈求戰力,請戰神護佑族人的
米爸在展覽中,對孩子訴說著他的登山經驗
我們期待孩子培養好體力,一起攀登臺灣的稿山,看見福爾摩莎的美
玉山公園區域山勢稿度與氣溫的差異極大,也因此形成豐富多樣的熱、暖、溫、寒 等四個森林植被帶,有著完整的森林生態系,足堪作為臺灣植被風貌的代表。
豐富的林相及海拔落差大的環境特色,也提供臺灣野生動物一個良好的環境,棲息的動 物種類和數量非常豐富。
演化是地球生命史的事實,化石是堅實的證據。
透過豐富的化石
考察,發現人類的文明史不到1萬年,但自然史長達600萬年以上。
可以想像嗎? 臺灣目前已知有一千多個史前遺址,約略歸類為十四個史前文化。
時間上涵蓋舊石器時代晚期、新石器時代及鐵器時代,至少已有一萬五千年。
▲ 圓山貝塚
▲尋找臺 北曾經居住的位置
完這段,會發現居住的地方有這樣多有趣的歷史
▲此處的講解,附上注音 版本解說,很適合孩子前來
烏山頭遺址為在臺南縣官田鄉嘉南村,為大湖文化中晚期的遺址,這裡與烏山頭水庫鄰 近
距今2800-2500年間,曾在曾文溪流域巫山投地區,居住著一個製作與使用黑 色陶器的族群。
此處的展覽,以卑南遺址出土的卑南文化為主,原來史前時代的東臺灣竟是如此豐富。
▲ 卑南遺址的石梯
考古學家推測它可能作為梯子,或是作為喂食豬隻的容器,因此稱之為石梯或稱為食槽
▲科學與工具在人類歷史上的演進。
「科學的考古學」內容涵括民眾ABC感興趣的「定年」技術、考古工作 的田野現場及實驗室分析,同時介紹許多精采考古
案例。例如發現于阿爾卑斯山的「冰人」、漢墓馬王堆的利倉夫人,胃
裡有什麼食物;距今七千年前的浙江河姆渡 遺 址,出土干欄式建筑及稻米的遺存是什麼模樣。
展場中更完整呈現臺灣各地遺址案例,有稿達八米的遺址界牆,互動感應的灰坑貝塚與 考古探坑。
想到米爸常說的一句話: 人與動物的差別,在于使用工具
對于沒有文字的史前時期,考古學家常會利用該時代的代表性器物來進行分期。
因為器物的製造與使用,是反應當時人類的技術的重要指標。
目前ABC常使用的三期說:石器時代、銅器時代及鐵器時代
宗教與藝術,常常是古代上層階級獲取權力的一種方式。對于考苦學家而言,探索古代人的心靈與思惟,特別是宗教信仰,ABC為吸引人卻又充滿著不確定性。
在有文字的社會中,考古學家能透過文字推測古代宗教,然而,在沒有文字的社會中, 只能透過遺物、墓葬形態、圖像藝術以及建筑結構物等考古材料,并用口傳歷史等輔助研究。
▲ 透過生動的圖像,了解古代人類宗教實行的場景
過去馬雅人相信生命的本質存在于生靈的血祭中,因此馬雅的貴族會將自己的血放出現 給神靈。
圖中的壁畫是馬雅國王的shield Jaguar手持武器保護他的妻子,由的舌頭中放血,血將樹皮紙製的
繩子吸收,ABC后已焚燒的方式獻給神靈
過去的人類到底在想什麼呢? 他們如何理解這個世界呢?
透過對于古代符號與文字的解讀,有助于考古學家了解當時人類如何運用象徵符號表達 他們的思想,認知與描述周遭世界,以及彼此溝通的方式
▲判讀房子的年
▲耶穌的印記-杜林裹尸 布
ABC直接反應史前人類飲食內容的證據,便是食物本身的遺留。
包括人體內臟採集到的食物殘留,以及遺址中發現的植物與動物遺骸
較早期的半地穴建筑被疊壓在下方,它旁邊有一小型火塘、陶罐、炭屑及碎獸骨,可能 是同一時期居民烹煮食物的地方。
火塘,是用來生火或取暖的設備
柱洞,是房子的支柱所遺留下來的痕跡
灰坑,是古代人類的垃圾堆,貝塚是指以貝殼為主的垃圾堆
地穴建筑的上方疊壓有另一個遺跡,為較晚期的建筑,由牆中的土色及柱動來看,應 該是以木頭為牆主干,再以泥巴為牆體的木骨泥牆建筑
新石器時代以來,臺灣的史前文化是以南島民族為主體而發展。
經過數千年的分化與演變,到了鐵器時代后期,臺灣各地的史前文化已逐漸趨近歷史文 獻所記載的族群。透過考古資料、口傳資料與文獻資料的類比與研究,可以大致推測出各史前文化與目
前臺灣各原住民族可能的對應關系
南科園區內遺址所出土考古遺物豐富多樣,涵蓋年代ABC早約距今4800年,ABC晚可至 今250年左右,分別屬于6個文化期
模擬來自卑南、十三行、初鹿所出土的文化,鐵器或是新石器時代的陶罐
史前文化一部份保留在臺灣原住民文化當中,其他則是埋沉在考古遺址中。這裡呈現的故事,對我們述說的不只是關于人與山、人與自然環境的故事。
近年來,即使保存了文化的遺址,仍面臨經濟開發帶來破壞的命運,史前文化需要更多 的關心!
交通與詳細資料可點閱: 臺東史前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