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 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于冬至過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歷的正月是夏歷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并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采用夏歷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后,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節日。
民間又以冬至日到來之先后,及當天天氣的好壞,推測往后的天氣。俗語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么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冬至是一個內容豐富的節日,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了其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而中國各地區根據當地的地理環境,又有不同的冬至飲食文化。
據說,蘇州人冬至有吃餛飩的習俗。相傳吳越春秋一宴上,吃膩了山珍海味的吳王沒胃口,美女西施就進御廚房包出一種畚箕式點心獻給吳王。吳王一口氣吃了一大碗,連聲問道:“此為何種點心,如此鮮美?” 西施想:這昏君渾渾噩噩混沌不開,便隨口應道:“混沌。”為了紀念西施的智慧和創造,蘇州人便把它定為冬至節的應景美食。
蘇州人過冬至吃混沌憶西施。(網絡圖片)
“冬至進補,春天打虎”,是廣泛流傳于吳地的民間俗語。蘇州人從冬至這天起開始啟動大進補,也形成了秋后食羊肉的ABC峰。中外的吳中藏書羊肉店的羊肉生意更是興旺,對食者而言,無論是燒、燜、燉、煮,都是既享口福又補身體,實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餃子餛飩這類象征團圓的食物可謂冬至餐桌上的ABC。那么冬至吃餃子餛飩是怎么來的呢?
相傳漢朝的時候,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叫渾氏和屯氏的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他們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了“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ABC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所以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流傳到今,在冬至這一天北方大部份地區都要吃水餃或者餛飩。
“捏凍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相傳南陽醫圣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時適逢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見南陽白河兩岸的鄉親衣不遮體,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凍爛了,心里非常難過。
他叫其弟子在南陽關東搭起醫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置鍋里煮熟,撈出來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再放下鍋里煮熟,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舍給百姓吃。服食后,鄉親們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是故形成“捏凍耳朵”此種習俗。
《八閩通志.興化府風俗.冬至》載:“前期糯米為丸,是日早熟,而薦之于祖考。”這就是“冬至暝”“搓丸子”和冬至早以熟的“甜丸子”祭祖的民俗。
主婦把糯米碾成的粉(俗叫“米祭”)加入開水揉捏成圓形長條,摘成一大粒一大粒圓坯,然后各人用手掌把它搓成一粒粒如桂元核大小的“丸子”,這就是“冬至暝搓丸”。有的把糯米捏成豬、狗、元寶等形狀,取“財源廣進、六畜興旺”的意思。
早上主婦就把“丸子”倒進鍋里,和生姜、板糖(姜、糖能祛寒開胃)加水一起煮成香、甜、粘、熱的“甜丸子湯”。把它祭祖后,全家人分而食之。
寧夏冬至吃頭腦。(網絡圖片)
銀川有個習俗,冬至這一天喝粉湯、吃羊肉粉湯餃子。銀川老百姓冬至這一天給羊肉粉湯叫了個古怪的名字——“頭腦”。
五更天主婦們早早地把松山上的紫蘑菇洗凈、熬湯,熬好后將蘑菇撈出;羊肉丁下鍋烹炒,水汽炒干后放姜、蔥、蒜與辣椒面翻炒,入味后將切好的蘑菇加在肉丁上再炒一下,然后用醋一腌(清除野蘑菇的毒味),再放入調和面、精鹽、醬油;肉爛以后放木耳、金針(黃花菜)略炒,將清好的蘑菇湯加入,湯滾開后放進切好的粉塊、泡好的粉條,再加入韭黃、蒜苗、香菜,這樣就做好一鍋羊肉粉湯了。
這鍋湯紅有辣椒,黃有黃花菜,綠有蒜苗、香菜,白有粉塊、粉條,黑有蘑菇、木耳,紅黃綠白黑五色俱全,香氣撲鼻,讓人垂涎欲滴。
在臺灣還保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祿壽的動物,然后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后,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古人認為“冬至陽生,萬物蘇醒”。雖然還處于寒冷季節,人們卻已聞到了春的氣息。相傳漢代冬至已有“進酒肴,謁賀君師耆老”的習俗。宋、元以來,潮汕人盛行吃甜丸。
甜丸即是用糯米磨粉和水搓丸煮成的甜湯,是冬至日ABC具代表性的食品。冬至這天一早,家中大人小孩往往圍坐在竹葫或大盤子四周,各自提取事前用糯米粉和水攪搓成的粉團,以兩只手搓成彈珠一樣的丸子,叫“冬至丸”。
冬至甜丸一般在天亮前煮熟,家人起床后,都要吃一碗“冬至丸”,潮汕有“冬至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
“冬至”,韓國人有喝紅豆粥的習俗。首爾觀光景點“韓屋村”為游客免費熬制紅豆粥。(攝影:全宇/室內拓展項目)
冬至在韓國也是比較重要的節日,從這天起代表冬天已經到來,寒冷的季節需要足夠的溫暖與營養,所以韓國人每到冬至這天必須喝紅豆粥。冬至這天,北半球晝短夜長,從這天后,白晝就開始變長,黑夜慢慢變短。這天作為養精蓄銳的好日子,韓國人特別的重視。韓國自古有冬至天吃紅豆粥的習俗,一方面是驅邪,另一方面是增添營養。
在韓國人的傳說中,有一種說法是在中國上古神話時代,有個叫共工的人,他的兒子名叫修,修在“冬至”這天變成了魔鬼,他在成為魔鬼前特別討厭紅小豆。為了驅逐鬼怪,人們就特別選在“冬至”這一天做紅豆粥。因此,“冬至”喝紅豆粥這個風俗在韓國流傳至今。
日本受中華文化影響大,自古就將冬至視為太陽誕生日,是新年的起點。雖然日晝時間逐日增加,但仍需要歷經一段十分天寒地凍之時,因此為了強身補元氣,并增強免疫力,在冬至這天吃南瓜,他們認為南瓜豐富的營養成分正是嚴冬青菜稀少時節的ABC營養補品,可用以驅寒御蝕,增加體能,健康地度過嚴酷寒冬,因而有“冬至吃南瓜得長壽”一說。
日本人會選擇在冬至這天泡柚子澡,是為了提稿體溫驅寒,促進血液循環,緩解感冒癥狀、神經痛與腰痛等。當然不論是南瓜或是柚子,黃澄澄的圓形狀,有若太陽誕生之始,也有著豐收及圓滿的氣息。 **
責任編輯:李曉清